第三章凡事三思而行,世间难买后悔药
遇事三思而后行
我们经常会有因考虑不周、鲁莽行动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所以遇事不仅要把问题简化处理,有时也要“三思而后行”。要知道,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冲动、未经深思熟虑的结果。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进军的途中,石达开一直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气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迫使曾国藩又气又羞又急,欲投水寻死。在“天京事变”中,他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首领骆秉章杀害。石达开出走和失败的事例就是典型鲁莽行动的体现,足以使后人深思。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部由天京雨花台向安庆进军,出走的原因据石达开的布告中说是因“圣君"不明,即责怪洪秀全用频繁的诏旨来牵制他的行动,并对他“重重生疑虑",以致发展到有加害石达开之意。这就使二人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了。当时要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有三种办法可行:一种办法是石达开委曲求全,但在当时已不可能,心胸狭窄的洪秀全已不能容忍石达开;一种是急流勇退,解印弃官来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疑惑,但这也很难,因为当时形势已近水火,如石达开真要解职的话恐怕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第三种是诛洪自代,谋士张遂谋曾经提醒石达开吸取刘邦诛韩信的教训,面对险境,应该推翻洪秀全的统治,自立为王。
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第三种办法应该是较好的出路,因为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已摒弃了像洪秀全那样的领袖,需要一个像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来维系。但是,石达开的弱点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他愚忠地讲仁慈、讲信义,对谋士的回答是“予唯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因此,石达开认为率部出走才是其最佳方案。这样既可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将此地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会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镰,彻底决裂,舍近而求远,独去四川自立门户。
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英勇决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石达开决定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部队的安全。这是他的又一个决策失误。当石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时,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通过船运达到把石达开和2000多解甲的战士分开的目的。这一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个人决策的失误。他不自量力的行动,决定了他出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当我们在作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不自量力”地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在作出决定前,首先应先问问自己,作出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如果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便能促使
自己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其次,还要锻炼自制力,尽力做到处变不惊、宽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见",像个“易燃品”,见火就着。倘若你是个“急性子”,更应学会自我控制,遇事时要学会变“热处理”为“冷处理”,考虑过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后再作出决定。
遇事三思而行,理清头绪,考虑周全,是做事基本原则,也是减少犯错的好办法。凡事都要考虑仔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细思慎行,考虑周全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意指狮子不讲信用、不守诺言。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胸有大志但却没有作为,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眼高手低,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事不慎重,因小失大,不注重细节而导致失败。遇事不考虑很容易酿成糟糕的结果,凡事三思而后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稳扎稳打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这样一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此言差矣。有米的话,纵然不是巧妇也能做饭。假如巧妇完成了有米之炊,那么她还算是巧妇吗?巧妇和愚妇又有什么区别?照此说来,只要有米,人人都可以成为巧妇。真正的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成了人们因条件欠缺的托词。人生也有类似的境遇,当遇到某些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谋划不善,敷衍地用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搪塞过去,以至于失去时机,酿成大错。
事情在于谋划,不谋不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客观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于我们的因素,创造有利于我们的条件。庸人和能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对客观环境的态度上。
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15万大军要攻
打诸葛亮驻兵的西城。这个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所带的5万名士兵有一半是遣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他们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诸葛亮传下命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名老兵扮成老百姓,拿着扫帚打扫街道,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领着2个小童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不久,司马懿率军来到了城下,远远望去,但见诸葛亮稳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轻松自得,像个没事儿人似的。
司马懿看了,心里顿生疑惑,赶紧下令叫军队后撤。他的儿子司马昭奇怪了,于是就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的?”司马懿训斥道:“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不冒险,你看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冲进去,多半会中了他的埋伏,还是快快后退40里!”
就这样,司马懿的兵迅速后退。蜀军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15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诸葛亮笑道:“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就很快撤退了。”
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显出一个人的胆略和计谋。司马懿15万大军压境,诸葛亮竟施展空城计的奇谋大退敌兵,传为千古美谈。诸葛亮之所以敢出奇策,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和情势所逼。如果不这样做,西城就会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伐魏的战略部署也会被打乱,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诸葛亮善于谋划,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跟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心理战。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人生所遭遇的种种情况不是每一种都有利于自己,不能因为情势不利于自己就灰心丧气,绝望颓废。这时的想法和做法应该是变逆境为顺境,变颓势为强势。
每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遇事要三思而行。诸葛亮用空城计也是经过三思的。他掌握了司马懿的心态,故而跟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心理战。
时刻保持清醒
行成于思,毁于随。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形之下,都应该基本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就是要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当别人失去镇静手足无措时,你仍能保持着镇静;在旁人做着可笑的事情时,你仍然能保持着正确的判断力。能够经常这样做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杰出人才。
易于慌乱、遇事便手足无措的人,必定是那种思考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足以被交付重任。只有遇到意外情况时不慌乱的人,才能担当起大任。在很多私人企业中,常能见到某位能力平平、业绩也不怎么出众的人担任着重要的职位,同事们对此总感到不平。但他们不知道,雇主在选择重要职位的人选时,并不只是考虑职员的才能,更要考虑到其头脑的清晰、性情的敦厚和判断力的健全。老板深知,自己企业的稳步发展,依赖于职员的办事镇定和良好的判断力。
一个头脑镇静的优秀人物,不会因境地的改变而有所动摇。经济上的损失、事业上的失败、环境的艰难困苦都不能使他失去常态。因为他是头脑冷静、信仰坚定的人。同样,事业上的繁荣与成功,也不会使他骄傲轻狂,因为他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牢靠的。在任何情况下,做事之前都应该有所准备,要脚踏实地、未雨绸缪。否则,一旦困难临头,就会慌乱起来。当大家都慌乱而你能保持镇定时,良好的心态就给予你极大的力量,你就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整个社会中,只有那些处事镇定,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不慌乱的人,才能应付得起大事,才能成就大事。而那些情绪不稳、时常动摇、缺乏自信、危机一到便掉头就走、一遇困难就失去主意的人,一辈子只能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
海洋中的冰山,无论风浪多么狂暴,波涛多么汹涌,那矗立在海洋中的冰山仍然増然不动,好像没有被波浪撞击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冰山庞大体积的78都隐藏在海面之下,稳当、坚实地扎在海水中,这样就不会被水面上波涛的撞击所撼动。
思维上的平稳与镇静是思想成熟的结果。一个思想偏激、思维片面的人,即使在某个方面有着特殊的才能,也总不如那种有成熟思想的人来得好。思维的片面发展,犹如一棵树的养料全被某一枝条吸去,那根枝条固然发育得很好,但树的其余部分却萎缩了。
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也曾做出过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来,这可能是因为判断力一时失误的缘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生的前程。一个人一旦到了头脑不清楚、判断力不健全的阶段,那么往往终其一生事业都不会有所进展,因为他无法赢得其他人的信任,也不可能处理好各种事物。
如果你想做个能得到他人信任的人,就要让自己的头脑学会清晰思考,准确判断,努力做到件件事都冷静对待,处理得当。有些人做事时,尤其是做琐碎的小事时,往往敷衍了事,本来应该做得很好,可是他们却随随便便,这样无疑在减少他们成为优秀人物的可能性。还有一些人,一旦遇到了困难,往往不加以周密的判断,而是贪图方便,草率了事,使困难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样,他们也成为不了优秀人物。
如果你能常常要求自己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而且竭尽全力去做,不受制于贪图安逸的惰性,那么你的品格与判断力,必定会大大地增进。而你自然也会为人们所承认,成为被人们称为“头脑清晰、判断准确”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