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 > 第3章 上班那点儿心思员工上班心理学(第1页)

第3章 上班那点儿心思员工上班心理学(第1页)

~第3章上班那点心思——员工上班心理学

频繁跳槽到底为什么

I心理学关键词:自我价值实现欲望丨

跳槽,是职场中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人一份工作做不到一个合同期,有的甚至不到一两个月就开始跳槽,而且是越跳越想跳,总是安定不下来。有的人甚至在求职之初就认定了自己要找的工作是:一要发展,二要高薪水,三要可以随时跳槽!跳槽者认为“人往高处跳,水往低处流”,跳槽无可厚非。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频繁跳槽的原因主要是求职者有着过分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关于跳槽,美国职业规划师乔治?威尔斯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跳槽既不可怕,也不是值得羡慕的事,关键是每一跳’都有所值,是对自己职业和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能让你靠近可令自己活得最好的那种方式。”

人生目标是职业规划的靶心,实现人生目标是跳槽的根本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并不为我们自己了解的自我。我们的内心如同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露出水平面的部分是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只占全部自我中很少的一部分,包括自己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等;在水平面以下,还存在着大量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自我,如个人社会角色、自我追求、期待、动机等等。在对自己、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存在这么多未知的情况下,跳槽就成为一件难以评估、难以把握的事情。

曾经有位做销售的武先生,他在三年的时间里前后跳槽了六次。每次他都认为是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了一个新起点。可是当他前几个月偶尔碰到以前公司的同事时,他才知道,尽管这位当年和他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在能力和教育背景等各方面都不如他,但现在已经是公司的总经理了。武先生后悔不迭:如果当时他不是那么急于跳槽,挡不住高薪的诱惑,那么今天这个位置就该是他的,大好的机会也不会被自己白白“跳过了”。

由此可见,跳槽并非总会使自己“更上一层楼”。所以,如果你也是这“跳蚤一族”里的成员,在产生跳槽的念头时,最好先闭目静坐30分钟,考虑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人生目标,这才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明智的举措。

“后排心态"说明了什么问题

I心理学关键词:退让、逃避心理I

在职场中,开会是非常常见的活动,在这种常见的活动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家一进入会议室,就争抢后面的座位,以至于前两排的座位无人问津。开会时场面凌乱,领导要扯着嗓子或借助扩音器,才能保证后面的人能听清他的发言。其实,不管开会,还是列队作操,甚至照相,除非有人指定座位,一般人都很“自觉”地往后靠,坐(站)在后面一排,这就是职场中的一种“后排心态”。

从表面上看,“后排心态”是一种低位意识,自己坐后排而把前排让给他人,是谦虚的表现,似乎体现了中国人“谦虚”的美德,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剖析这种心态,不难发现,“争坐后排”实际上是一种退让,一种逃避。因为坐在后排座位不会被人注意,在心理上会感觉轻松一些。开会坐到后面,如果轮流发言,也是等别人讲过了才轮到自己。这时自己可以随声附和,以免说错话。照相站到后排,以免被别人说自己“抢镜头”。执行任务让别人挑头,胜则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败则不担负主要责任。所以,“后排心态”的实质是消极逃避,不敢“冒尖”,这种心态会让一个人渐渐变得平庸。

对于下级的这种“后排心态”,领导也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首先,这种心态在普通人中非常普遍,它往往和领导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反映领导群众关系的好坏。其次,“后排心态”也是会议价值高低的一种反映。如果会议没有价值,员工乐得坐在后排开小差以消磨时间。再次,从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员工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必底气不足,那样别说“前排”,坐在后排都会惊慌不安!

面对这种“后排心态”,企业领导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主动学习,形成追求上进的氛围。企业推动员工素质提高,员工也会逐渐增强信心,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觉得工作时间过得慢是什么原因

I心理学关键词:时间的错觉I

小冯是某公司的软件技术员,在这家公司做很长时间了,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干劲很足,但是,几年过去了,他渐渐地觉得工作中时间过得特别慢,快到下班的时候就会不停地看表,恨不得自己把表针转两圈。他说:“工作中,时间就像竹竿那么长,没完没了的。”

是工作的时间变长了,还是他的时间变少了?

相对论的创始者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与一群年轻的学生聚会。聚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始者,这群年轻人就请爱因斯坦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相对论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的,并且也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爱因斯坦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把相对论简单而恰当地概括岀来了。他说:“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有一分钟,你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所谓的相对论。”

不管是人们感觉时间过得快还是慢,时间都是客观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理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感知而变快变慢。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或者受情绪的影响,对时间的感知也就会不同,就会出现有的时候觉得光阴如流水、有的时候光阴难熬这样的感受,这些感受都不是对时间的正确感知,而只是一种对时间的错觉。

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聊天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坐在炽热的火炉旁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生活中,和朋友聚会觉得时光飞逝,工作中时间就显得很长。这都是对时间的错觉。之所以会产生时间的错觉,是因为受到了心理的影响。当人们情绪愉悦时,就会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当中,由于关注当前的事情,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更不会去关注时间了。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可是,当我们情绪不佳,或者工作内容单调,我们就会厌倦进行的活动,希望早点结束,所以,时间就变得很难熬了。

由此看来,活跃自己的情绪,调整工作的内容,就会让时间走得快起来。

“怀才不遇”背后的心理秘密

丨心理学关键词:强迫性重复I

在职场中,一个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都具备的时候,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所以,这个世界上多了很多感叹“怀才不遇”的人。

所有感叹“怀才不遇”的人,都果真“怀才不遇”吗?

在现代企业中,的确有一些人,明明为公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总是与提升的机会失之交臂,扮演着被领导遗忘的角色。这是真“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得不到重用可能有客观因素,例如可能遇到体制的限制,或时机不佳,还有的人遇到权力欲和控制欲都很强的上司,把员工的工作成绩据为己有,等等。面对这些客观因素,这些人完全可以釆取积极的办法,让自己在企业内部出人头地。

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在不断地抱怨“怀才不遇”,但他们却可能是源于心理上的“强迫性重复“。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儿童的行为观察中发现,儿童在经历了一件令自己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体验同样的情感。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的现象也可以在每一个成人身上存在。比如,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他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一系列强迫性重复导致的。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他只跟部分人关系不好,只有部分人不喜欢他。慢慢地,由于强迫性重复的力量,他会不自觉地制造一些事件,让所有的人不喜欢他。换句话说,他会下意识地教会别人都不喜欢他,以便强迫性地重复那些痛苦的体验。

有相当一部分“怀才不遇”者,常常是童年时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或是与兄弟姐妹竞争父母的爱而失败的人。“我不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孩子,但我要努力证明自己”是这些人的潜在内心的表达,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具有“自恋人格”的特点:一方面非常奋发努力,渴望获得承认,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领导意图的领会能力等原因,难以获得领导的赏识;无意中重演了童年被否定被忽视的命运,也就是他在进行着“强迫性重复”。对于这样的怀才不遇者,需要去咨询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修复过去的创伤,从而打破“强迫性重复”。

你为何总处在紧张状态中

I心理学关键词:齐加尼克效应丨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过一个“困惑情境”的实验。他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而让乙组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做“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氏效应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完成任务后,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心理专家认为,克服“齐氏效应”的关键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

首先,休息好是明智的选择。其次,当在某项工作紧要关头过分紧张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纳自己的这种紧张心态。此外,还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缓解持续紧张的状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日常物品上,看着一朵花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让自己真正的下班,并在下班时间做一些与当前工作无关的而且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剧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