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皮影戏也叫“纸影戏”、“灯影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戏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的传播
皮影戏的摇篮在陕西,明代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据说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一种说法是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
210
两派。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可谓影响深远。
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陇东的平凉、庆阳各县,陕西的华亭周遭,以及临近的宁夏一代,皮影戏都非常成熟。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端庄;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简明写意,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皮影戏的影响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评书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讲述的口头文学。因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现在流传下来的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
评书,又称说书,广东粤语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传统的口头文学,从宋代起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讲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
评书的起源
评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是评书渊薮。
据老艺人们传说,评书的南北两支派,都由明末清初的说书人柳敬亭所传。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随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曾在北京说评书,而且收王鸿兴为弟子,这是北京评书的源头。王鸿兴又把评书艺术传给了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个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当时评书界的权威,这三个弟子自立门户后,北京的评府曾对评书这种行业备案,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掌仪司出现立案,说书艺人还有皇家颁发的执照。早年的评书大多说唱相兼,类似于现代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说与唱相辅相承。因光绪年间听书的多为太监,因此,受到慈僖太后的召见,传入宫中。由于评书中唱的部分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省去了唱,只是“评讲”,从而诞生了桌凳各一,醒木一块,完全用口头语言来讲说的艺术,
212书艺人大多诞生在这三个流派。清代时,政◆评书帖轴
此后这种方式得到广泛认可。
语言特色
评书的脚本不但要求能够阅读,而且要求适合上场表演,语言必须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像《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评书艺术家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艺术风格
刚劲派
这派艺人吐字轻巧、俏丽、语调沉重而不呆滞,擅用“贯口”。诗赋,喜欢用典。描绘战斗场面感情充沛、讲究声势,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常常用大动作,火爆有力,反差鲜明。叙述过程中常常穿插妙趣横生的评点。
细腻派
细腻派又叫做“方口”。这派艺人口齿清晰、沉稳老练、外松内紧、说辞细腻,含蓄、洗练、突出静功,动作幅度较小。描摹人物形象准确,传神,铺排情节自然流畅。
洒脱派
洒脱派又叫“活口”。这派艺人以渊博的知识,洞察世态的经验,明快敏捷的机智,即兴发挥、剖情释理、针砭时弊,讽刺丑恶,冷隽、幽默、含蓄,灵活多变,以现挂(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取胜。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瑰宝。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功夫是中国无数中最具代表性,
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
大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武
中术流派,它无疑是中国武术的主流学派。
国少林武功的历史发展
上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达摩祖师来
下到少林,面壁十年,并教习少林僧人强健身
五体的方法,这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少
千林武术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