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阅读 > 第十章 创新的力量(第1页)

第十章 创新的力量(第1页)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渗透着创新的力量。青少年有一颗新鲜的头脑,比成年人更有创新的激情和创新的灵感。但是,还要注意,创新绝不是胡思乱想,你只有让头脑中的好点子产生实际价值,才是一次成功的创新。所以,光有创新的灵感还不够,还需要学习创新的方法和实施创意的技巧。

稻草的妙用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时,陈的战船都装有机关轮轴,只要一踏动机关,就像离弦之箭,破浪前进。朱元璋不能取胜。军师刘伯温献上一计,当即派士兵购买大批稻草。

第二日五更时分,细雨绵绵,雾气蒙蒙,朱元璋的水军接近陈友谅的水寨时,陈才慌忙出战。双方的战船越靠越近。朱元璋一声令下,所有战船都把稻草抛入江中,然后撤退。陈友谅下令追击。谁知稻草缠绕轮轴,机关失灵,战船只能在江中打转转。于是朱元璋就开展攻势,打败了对方。

滴水感悟

稻草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朱元璋却能用它打赢一场大战。可见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智慧高低。

打师救师

明朝万历年间,给事中李乐,向明神宗揭发一个皇亲国戚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皇帝大为冒火,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得去揭。

这样下去,李乐势必饿死。

这时站出一个官员大声责骂李乐:“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就“啪啪”打了他两记耳光,当即把刚贴的封条也打破了。因为这是在帮皇帝责骂李乐,皇帝不好怪罪。

其实这人是李乐的学生,打老师是为了救老师。后来,皇帝无奈,只好把李乐打发回乡。

滴水感悟

打老师是不对的。这是常规。为什么不能打老师呢?因为这会伤害老师。如果打老师却能救老师,就可以突破常规。所以说,有时候办事情,关键要看结果是否有利,而不是看一般的规矩如何。

藏杯擒反贼

明朝正德五年,宦官刘瑾企图篡位。

刘瑾的母亲是正德皇帝的奶妈。

正德登基后,封刘瑾为九千岁。当时,曾做过皇帝的老师的何瑭看破了刘瑾的野心。

这天,皇帝过生日。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齐,刘瑾也骑着高头大马来了。何瑭发现刘瑾下马时,从大红朝服里露出赭黄色提花锦绣龙袍来,心想:说不定刘瑾今天就要动手篡位了。

拜罢寿,皇帝设宴招待。何瑭把一只九龙杯藏在怀里,害得太监到处寻找。

何瑭问:“谁拿了九龙杯,还不快交出来,不交就要搜身了。”众大臣说:“搜就搜,搜出来罚他喝一杯酒。”

何瑭笑道:“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挨个搜。”皇帝知道他爱开玩笑,只好解开龙袍让大家看。

搜罢皇帝,何瑭说;“现在轮到九千岁了!”

刘瑾脸都吓白了,硬是不让搜。大臣们怀疑九龙杯是他拿的,一个劲地叫“搜”。皇帝也笑着叫“搜”。

何瑭跪下道:“臣奉圣旨搜查九千!”刘瑾只好让何瑭搜。不料朝服一解,里面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于是皇帝当即下令擒了刘瑾。

这时,何瑭这才从怀里拿出九龙杯,皇帝立刻明白了何瑭的苦心。

滴水感悟

偷东西不对,是因为偷窃者想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果没有占有别人东西的目的,却是为了做一件大好事,“偷”却成了一条妙计。可见,做事一定要有创新的头脑,而不能被常规思维所束缚。

包青天杀牛破案

宋仁宗年间的一天,天长县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家的耕牛口中流血,大喘粗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于是风风火火跑到县衙向知县——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告状。

包拯想:“此事一定是与农民有仇的人所为,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只能运用妙计引割牛舌的人自己跳出来。”他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了,你回去把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没有牛我家的地无法耕种。求大老爷为民做主,惩治坏人。”

包拯佯装生气大声说:“一条牛舌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点小事也来告状,赶快出去!”

告状农民见知县大人生气,不敢再说话,只好忍气吞声地把牛杀了。没过几天,有人来县衙告状,说农民私宰耕牛。按宋律,私宰耕牛是违法的。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说道:“你为何偷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又落井下石来告他的状?”

这个人大惊失色,没想到包拯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吓得连忙叩头认罪。

众人十分惊奇,问包拯是如何判断出那个人会自投罗网的。包拯说:“割掉牛舌不是害人者的目的,以私宰耕牛为名诬告于人才是害人者的目的,所以,当农民杀牛以后,他一定会来告状的。”

众人都十分佩服包拯的神机妙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