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当下的修行,要学会宽容 > 第七章 宽容是学问 快乐工作源自宽容(第2页)

第七章 宽容是学问 快乐工作源自宽容(第2页)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人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而赶走了猫,老鼠又会作乱,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其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那么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所以,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不拘小节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宽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题,就置人才于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不会有大的发展。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并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了此事,觉得慎重起见,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果然是个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而对他不放心的缘故。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舍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

齐桓公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贤士,进而成就霸业。相反,如果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条条框框去限制用人,哪一个人能够符合标准而被重用呢?

相传子思住在卫国,向卫王推荐荀恋时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500辆战车,可任命他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天下无敌。”卫王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为统帅,但是荀恋曾经当过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赋税,吃过人家两个鸡蛋,因此这个人不能用。”子思说:“圣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梓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优良的木匠不放弃它,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后能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战国纷争的时代,要选取可用之才,只是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王再一次拜谢说:“接受你的指教。”

卫王险些因为两个鸡蛋就葬送了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他能够认真听取子思的意见,哪里再去找一个领兵打仗的干将呢?荀恋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不能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放弃不用具有大才干的人,而任用那些没有问题但也没有才干的人。

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指出当员工遭受许多批评时,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这就是著名的波特定律。

所以,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往往非常注重对犯了错误的员工进行开导,他会谨慎使用批评、质问的语气,而不会死死地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员工的错误上。如果总盯着下属的错误,是一个管理者的最大失误。

大多数情况下,当员工犯了错误时,管理者都会严厉批评一番,有时甚至将员工骂得狗血淋头。在他们看来,似乎这样才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才能显示出管理者的威严。其实,有的时候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尤其是一些非根本性的错误的话,会大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引起员工的对抗情绪,这样就会产生非常恶劣的效果。因此,在管理事务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下属的错误。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而是设身处地地替员工着想。在批评的同时不忘肯定部下的功绩,以激励其进取心,并有效避免伤害其自尊和自信。—个懂得如何顾全部下面子的管理者不仅会使批评产生预期的效果,还能得到部下的大力拥戴。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就不会有人勇于尝试。而没有人勇于尝试比犯错误还可怕,它使员工故步自封,拘泥于现有的一切,不敢有丝毫的突破和逾越。因此评价员工优秀与否的重点不在于其职业生涯中是否保持不犯错误的完美记录,而在于是否勇于承担风险,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获得教益。通用能表现出很强的企业活力,与韦尔奇的这种对待员工错误的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西门子公司对员工的错误也很宽容。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允许员工犯错误,如果哪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犯了错误就能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西门子有这样一句口号:员工是自己的企业家。这种氛围使西门子的员工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是有创造性的活动,即便犯错了,公司也不会怪罪。

对员工的错误保持宽容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美德。

日本有一个表演大师,有一次在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了。有个到后台采访的记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是表演的需要吗?”“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的这种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不当场告诉他,我想教育的机会将来会有更多,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这位表演大师并没有因为弟子看不出自己的用心而责怪他,反而对他的细心进行了嘉奖,可谓是别具匠心。这样既不会打消弟子以后细心面对生活的热情,又为后面的教导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在一个公司中,新员工不正像这名弟子一样吗?因为不懂行规,有时往往会提一些错误的建议,或者做一些并不正确的事。作为公司的领导,即使你知道你的员工好心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应该谦虚地接受并感谢他,以后再寻找机会婉转地让他明白真相。如果你说话的态度和方法让对方生气或难堪,对方就会和你对立,拒绝接受你所说的话。如果新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以后他再也不敢提出建设性意见,那么公司怎么发展呢?

优秀的管理者在员工犯错的时候,要宽容面对他们的错误,变责怪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让员工在接受惩罚时怀着感激之情,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每个人都是需要鼓励的,有鼓励才能产生动力。批评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肯定,把握好了,你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给犯错者一个改正的机会

身为一个领导,当下属犯错时,不能够一棒子将他们打死,要给犯错者一个改正的机会。让他们有回旋的余地,这样做才是掌控他们心理的最佳手段。虽然按规矩一定会挨罚的事儿结果却是平安无事,犯错者会怎么想?自是感激涕零,誓相后报,这也是一种高明的领导手段。

没有人愿意犯错误,但是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呢?面对着一个犯了错误的员工,你是愿意严加斥责,使他从此以后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呢?还是愿意通过帮助使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管理者对待犯了错误的员工,不是大骂一顿,就是将其降职使用,要么就将其打入冷宫,从此不再委以重任。其实,员工犯了错误,最痛苦的是其自身,应该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可不少管理者这时候都不会想到这些,而只顾自己的感受,即使事后有些后悔,也会因没有勇气改正,而将错就错下去。

我们工作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管理者,员工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是厉害。他心里总是这样想:“我说的话,你从来都不放在心上,出了事你倒来认错,不行,我绝对不能放过你,一定得好好整整你。”

岂知,这样做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可能是被骂之人垂头丧气,从此做事因怕出错挨骂而处处畏首畏尾;另一种可能,则是被骂之人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这时,挨骂员工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我已经认了错,你还抓住我不放,实在太过分了。

常言道“使功不如使过”,如果对有过错的员工进行大胆地使用,常会收到一举两得的“攻心”效果:一能使其痛悔自己的过错;二能使其感激领导的宽厚仁慈,拼命工作,以便将功补过。而且,实践表明,有过错的人往往比有功劳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难的工作。使用有过错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他的一种强大的激励,可以使其一跃而起,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与此同时,对于有过错的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获得重新证明其价值和展示其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当他们因过错而受到别人的歧视冷落后,这种愿望就更为迫切。因此,管理者一旦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会迸发出超乎平常的热情和干劲儿,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去工作,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这个方面,武则天可以说是深谙这一高明手段的人。武则天一生虽然杀人无数,但也做过饶人得报的“善事”。

上官婉儿,是李唐五言诗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后期又不满武则天独断专行,便密令上官仪代他起草废后诏书。不料却被武则天发觉,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仪惨死狱中,同时抄家灭籍。时年一岁的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东京洛阳宫廷为奴。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明知自己也即将被处死,但结果完全相反:竟被武则天破例收为机要秘书。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在于上官婉儿很有才华,而武则天又特别爱才。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竟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脚。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禁不住赞叹,并夸赞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说的是做得很假的花,可以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然后将她14岁入宫时制服烈马狮子骢的故事,讲给婉儿听。

接着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上官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参与了政变。这对高宗来说,应是充满同情和设法庇护的。但他惧怕武则天,只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动心思”,而让武则天决定。这对司法大臣来说,只能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如果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因此,没有处死她。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化天下”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