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我们那代人都知道的故事。
我要去看一下书中提到的两个地方,渣滓洞和白公馆。
当时,我坐公交车到了沙坪坝,就没有什么车可坐了。
那天下着小雨,天气又阴又冷。
我是一路问着找到了那两个地方,那里很小,与小说给人的印象相差甚远。
白宫馆也就是一个两层楼的小洋楼,渣滓洞原先是个煤窑,并没有什么洞。
那地方很冷清,我感觉就我一个人在参观。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十六间,女牢二间。
渣滓洞内院墙上还有“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
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
我在门口买了一堆小白花,我在每个牢房的门口放了一呆白花。
这里是许多人最后的归宿。
我在思考,是什么东西支撑着那些先烈们,让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放弃?
是信念,那不是现在很多人嘴里喊出来的信念,而是他们心中的信念。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