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与乐毅
燕昭王重用乐毅,终于在与齐国的大战中取得了节节胜利,眼看就能灭掉齐国报仇雪恨了。乐毅这时候一举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为燕国报了齐灭燕之仇。燕昭王更加信任、器重乐毅,乐毅也更加倾力相辅。
高处不胜寒,乐毅这时候也遭到了嫉妒。与燕太子乐资一向亲密的大夫骑劫,位在乐毅之下,心里早就不平衡了,总想借机除去乐毅然后取而代之。他就对乐资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处,其余的地方都已经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乐毅开始只用了半年的工夫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下七十多座城市,后来却又几年不能打下这两座弹丸小城,这是力量不够呢,还是另有原因?”
太子听了,觉得是那么回事,点了点头。骑劫见势,又进一步煽风点火说:“燕国人谁都知道,凭着他的才干和燕国的实力,乐毅要是诚心去打这两座城,早就应该打下来了。听说他是怕齐国人不服,因此想拿这种恩德去感化他们,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附了他,他不就当上齐王了吗?那时,他还会回燕国当臣子吗?你的太子之位恐怕也难保了吧?”乐资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急冲冲地把这种担心告诉了燕昭王。
昭王听了自己混账儿子的话,立刻火冒三丈,急得从宝座上跳起来指着太子破口大骂。昭王愤怒中要求行刑官照着太子屁股上结结实实地打了二十大板,燕昭王还没有解气,直指着皮开肉绽、哼哼唧唧的太子大骂他是忘恩负义的畜生。昭王痛心地对太子说:“先王的灭国之仇是谁给咱们报的?是昌国君乐毅!他对燕国的功劳简直没法说,没有他既不会有今日的报仇雪恨,也不会有燕国今日的强大繁盛。人不能有仇不报,更不能有恩不报。咱们把昌国君当作恩人还怕不够尊敬,你们竟然敢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齐国是他打下的,由他为王,不是天经地义吗?”
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后来又有人当昭王的面谗毁乐毅,昭王认为不予严惩不足以止谗,也不利于彰显乐毅的功劳。于是召集群臣,当着百官的面宣布说:“我们击败齐国,为燕国雪耻,完全是乐毅的功劳。齐地应该属他,他当齐王是名正言顺的,是我们燕国的福事。燕国有他做兄弟,互相保护,彼此援助,才能长期安宁。”说完,命令立即将谗毁者推出斩首示众,严厉地对大臣们说:“如果再有诋毁乐毅的人,格杀勿论!”
随后昭王的使者拿着节杖到了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听使者备述前事,非常感激燕昭王对自己的信赖和深厚情谊,他对天发誓,情愿一死,也不会接受这封王的命令。他决心终生辅佐燕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使者回报昭王,昭王也感动得直流眼泪,也更加痛恨谗毁者了。燕国君臣和谐,同心同德,诸侯不敢谋燕,四邻争相与燕和好。
谋事不难:
当我们看到由于君臣的相互信任而感动得“直流眼泪”的时候,我们不由得被燕昭王培育人才的真诚感动着。乐毅之所以能够对昭王倾心相报,正在于昭王对自己的倾心相待。充分信任人才,待人才以赤诚,使人才充分为自己效力,是燕昭王留给后世当政者的最大智慧。
无辜笞将终遭殃
有一次,刘备奉曹操之命,去淮南讨伐袁术。临行前,他嘱咐御守徐州的张飞说:“你酒后经常鞭笞士卒,吾实放心不下。我走后,你早晚要少饮酒,不打军士,别误了守城大事。”张飞发誓道:“吾从今天起戒酒不饮,凡事与人多商议,听从劝诫就是了。”刘备还是不放心,留下陈登与他共守徐州。
岂知刘备刚走,张飞的老毛病就犯了,他把州内诸事都交给陈登处理,军机大事则自行定酌。一天,张飞设宴请诸将赴席。大家落座后,张飞说:“我大哥临走时,怕我因酒误事,咱们今天痛饮一番,从明天开始,都随我戒酒,一心守城。”大家听此言,便都开怀畅饮起来。
张飞把盏,轮番与众将碰杯。当他端起酒杯与曹豹碰杯时,曹豹说:“末将不会饮酒。”张飞说:“厮杀汉怎么不会饮酒?你喝了这杯即可。”曹豹怕伤了张飞的面子,惧其淫威,只好勉强喝了一杯。张飞与每人会饮了一杯后,已有十几杯酒落肚,不觉有些醉意,接着又与大家会饮,当再次到曹豹面前,曹豹为难地说:“我实在不能饮了。”张飞说:“你方才分明已经饮了一杯,再饮何妨,我令你再饮一杯。”这个“不知好歹”的曹豹却“坚辞”不饮。张飞顿时大怒:“你违我将令,该责一百脊杖。”说罢便令军士将曹豹拉出去施罚。这时一旁的陈登忙出来劝阻,张飞冲他挤了挤眼睛:“你只管你文官的事,休来管我。”陈登见张飞本意并非要真打曹豹,只是想吓唬吓唬他而已,因此便不再劝了。可曹豹心中没底,见陈登劝也没用,只好跪地求饶,称:“翼德公,请看在我女婿的面子上,饶了我吧。”张飞问:“你女婿是谁?”曹豹说:“吕布将军。”谁知张飞本来就恨吕布,听此言火冒三丈:“我本不想打你,今天你提到吕布,我偏打你,打你就是打吕布!”说罢手提鞭子亲自责打曹豹50鞭,直到众人一起苦苦相劝张飞才肯罢手。
曹豹无辜挨了一顿打,心中自然十分憎恨张飞,便暗中连夜派人给吕布送信,细述了张飞如何无礼,并约吕布乘刘备不在城中,张飞及众将大醉之际夺取徐州。
吕布见信后,便依谋士之言,在曹豹的接应下,顺利占领了徐州。
照理说,经过这么一次,张飞应该有所收敛了,然而正可谓本性难移,依然时常酒后笞将,直至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
那是后来张飞在闻知义兄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他昼夜号哭不止,滴泪成血,染透衣襟。周围众将见张飞如此重义,只好投其所好,用酒来劝解他。谁知酒后他趁着酒兴,悲兄怒吴之情更甚,对东吴的满腔怒火无处宣泄,看见身边哪个将士不顺眼,便扯过来鞭打一顿。在他的鞭下,有很多将士被活活打死。众下属“心有惴惴焉而怨怒积于心”。当他接到出师伐吴的命令时,又向军中下令说:“三日之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
第二天,帐下二将范疆、张达向他禀告:“白旗白甲一时置不齐,能否宽限几日?”张飞大怒道:“吾为兄弟报仇,恨不能今日便入内贼之境,尔等怎敢延误?”说罢,令武士把二人捆绑在树上,各鞭笞五十。然后又手指着二人说:“明日就得给我置办完备,若违了期限,马上杀你二人示众!”
二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回到营中后范疆说:“今日受此苦刑倒也无所谓,只是明天一天怎能把白旗白甲都弄齐了?”张达说:“反正你我二人难逃厄运,别等他杀我,不如我们先杀了他。”于是二人相约,只待张飞晚上醉酒后行事。
连日来,张飞无一天不饮,每饮必醉。他还同往常一样,醉卧榻上,鼾声如雷。张范二人见张飞睡死,便壮着胆子摸到床前,用短刀刺入张飞的心脏。张飞大叫一声而亡,两位凶手遂连夜逃往东吴。
可怜张飞一世勇猛,最终竟于梦中惨死在部下的手中,自食了“滥施暴虐”的恶果。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将个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做法都是站不住的,也是要不得的。作为领导者,更应该正确认识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有丝毫的优越感,并因此而不能正确处理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谋事不难:
善待下属,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爱心来感染他们,加大感情投资力度,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下属建立朋友式的关系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是这个王朝到第二位皇帝,即隋炀帝统治时,就天下大乱,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在隋末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以李渊、李世民父子为首的李氏集团也在太原积极谋划。
李世民在太原时就开始注意结交英雄豪杰。如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族弟长孙顺德,因为逃避隋炀帝的辽东之役,躲藏到太原,李世民与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刘弘基原先是个流浪之徒,与游侠任气之人相往来,不事产业。他亡命到太原后,李世民也和他结为好友,出门时与他坐骑前后相连,进门时则同卧并起,关系非常密切。还有一个名叫窦琮的男子,因杀人而逃避仇人,躲到太原,一次因故与李世民发生纠纷,二人结下嫌隙。但当李世民得知窦琮是个豪侠之士时,他又不计前嫌,并且亲自邀请窦琮一同饮酒。窦琮心怀疑惧,以为李世民要乘机报复自己,但李世民始终以礼相待,终于使窦琮释疑,二人遂成为好友。窦琮后来为李世民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在太原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担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刘文静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才干谋略,善于分析天下大势。李渊到太原出任留守后,刘文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李渊心怀“四方之志”,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和李渊进行交往,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刘文静在与李渊的交往中,又发现李世民虽然年仅二十,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晋阳宫副监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其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魏武帝,他年纪虽然轻轻,却有天纵之才。”
不久,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结为儿女亲家,被隋炀帝以勾通乱党的罪名禁囚在太原监狱里。李世民也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图谋大事的奇才,便私下到狱中去探望他。刘文静见李世民亲自来看望自己,心中明白他为何而来,便对李世民说:“当今天下大乱,非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这样的才能,不能平定天下!”
李世民回答说:“您怎么知道没这种人呢?我只是担心常人不能识别啊!我现在到狱中来看您,并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来打扰您。现在天下形势已是如此,所以特来与您相商举义大计。还望先生妥善筹划其事,刘文静见李世民毫无保留地向自己说明来意,便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今李密长期围困洛阳,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遍山泽,多达数万,的确需要真命之主来驾驭天下。如果真能应天顺民,举义旗登高大呼那么四海也就不愁不能平定了。现在太原百姓躲避盗贼的都来到晋阳,我担任晋阳令已有多年。与其中的豪杰之士经常往来,一旦举义旗,只需打一声招呼,聚集者可达十万人。你的父亲又有数万军队,只要他一开口提出此事,谁不会随从?那时再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就帝业可成。”
通过这次狱中倾心交谈,李世民与刘文静结为密友。在李渊称帝后,刘文静担任司马,地位仅次于裴寂。当裴寂在朝中成为太子建成的强有力支持者时,刘文静则与萧、陈叔达等共同支持李世民,使李世民在与太子建成的夺权斗争中找到了坚定的拥护者。
可以说从晋阳起兵之前起,李世民就开始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他见隋室大乱,暗中立下大志,于是倾心交结贤能之士,得到他们的支持,为建立自己的基业奠定了最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