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追光者百度百科 > 第225章 台湾与郑成功的英雄足迹(第1页)

第225章 台湾与郑成功的英雄足迹(第1页)

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台湾后,历经各朝代对台湾行使管辖权。

公元230年,吴王孙权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增强对东南海域的控制,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出海寻找夷洲(台湾)和亶州。经过数月航行,他们成功到达夷洲,也就是现在的台湾。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流的开始,此次行动不仅加强了大陆对台湾的了解,也开启了两岸之间的联系。不过,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吴军士兵病死较多,卫温等人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后,带着部分高山族人和数千吴国士兵返回吴国。

隋炀帝曾多次派人前往台湾地区。先是命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带兵到达流求(台湾),但第一次仅带回当地一些衣物。后来又派武贲郞将陈棱率兵去招抚,遭到当地居民拒绝后,俘虏千人而归。这些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大陆对台湾的认识和联系。

宋朝,朝廷开始派军驻守澎湖列岛,并设立巡检司,这是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正式的军事管理机构,标志着宋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拓展海外贸易,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管理。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理澎湖和台湾地区的民政事务,这是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明朝初期,仍延续元朝在澎湖的管理体制,继续设立澎湖巡检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沿海的商船和渔民不断进入台湾本岛,他们在台湾搭寮居住,成为常住居民,并将大陆的语言和文化传入台湾。

16世纪后期,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觊觎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不过,台湾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和开发。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推行屯垦制度、发展教育、加强军事防御等,为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郑克塽投降,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此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开发。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刘铭传成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大力推动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包括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教育等。

郑成功出生于明末1624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入关。但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世人又称“国姓爷”。1661年,郑成功出兵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于台湾。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明郑政权的延平王。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收复台湾的壮举,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港千里滨(今长崎县松蒲郡),当时正值明末动荡时期。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位在东亚海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1630年,7岁的郑成功被父亲从日本接回南安县,开始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启蒙。他自幼聪慧,对读书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研读《春秋》和《孙子兵法》等经典着作,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崇祯十五年(1642年),郑成功参加乡试未中,但他并未气馁,继续努力求学。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跟随郑鸿逵来到南京,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并拜东林党人钱谦益为师。钱谦益为他取字“大木”,在南京的学习经历和与文人墨客的交往,进一步开阔了郑成功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使他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为他日后坚定的抗清信念和民族大义情怀埋下了种子。

崇祯十五年(1642年),郑成功迎娶了广东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儿,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同年,他的儿子郑经出生。家庭的责任和亲情的温暖,成为他在艰难岁月中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

顺治二年(1645年),郑成功因其杰出的才能和忠诚的表现,被隆武帝所赏识。隆武帝赐他国姓“朱”,为他改名“成功”,并授其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郑成功个人的高度认可,更赋予了他沉重的抗清使命。从此,郑成功以“国姓爷”的身份,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清之路。

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在复杂的局势下决定向清廷投诚,这一决定遭到了郑成功的强烈反对。郑成功深知民族大义和国家尊严的重要性,他力劝父亲坚守抗清立场,但未能成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芝龙被清军带到北京后,郑成功毅然决然地与父亲分道扬镳,他与明大学士路振飞等人会盟,设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发誓与清军抗争到底,恢复中原。这一坚定的抉择,展现了郑成功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成为了南明抗清的重要力量之一。

初期征战与势力壮大:郑成功最初以厦门鼓浪屿为根据地,活跃于泉州、潮州一带。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多次率领军队攻打同安、漳浦、云霄、诏安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势力逐渐壮大。在此过程中,他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前来投奔,如原明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南安人施琅等,这些人成为了他麾下的得力将领,共同为抗清事业而奋斗。

顺治十年(1653年),郑成功获封漳国公。同年,清廷试图对他进行招抚,封他为海澄公。在这期间,双方进行了多次和谈,但由于清廷的种种限制和条件,以及郑成功对民族尊严和抗清事业的坚持,和谈最终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末彻底破裂。此后,郑成功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继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率师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取瓜州(今江苏扬州瓜洲镇)、镇江等要地,兵围南京,给清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天气因素(在羊山遇大风雨,军队休整耗时)以及战略决策上的一些失误,最终北伐未能成功,郑成功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挫折。但这次失利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寻找新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机遇。

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着抗清形势日益严峻,郑成功意识到需要寻找一个更为稳定的根据地,以继续坚持抗清事业。此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已久38年之久,收复台湾不仅可以为抗清斗争提供新的基地,还能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于是,郑成功做出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出兵东征台湾。

为了确保此次行动的成功,郑成功进行了精心的筹备。他召集将领们商议战略计划,筹备粮草、武器和船只等物资。同时,他还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动员,鼓舞士气,使将士们充分认识到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筹备过程中,郑成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确保了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