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夜,上海县城和租界的某交界处。
一群新的热血市民被鼓动了起来。
他们背着为数不多的粮食和灌满自来水的水壶,再一次向着南边走去。
热心的市民仍然选择走昨天死人的那条路。
因为那边左右两侧有残檐断壁充当遮蔽物,可以紧急规避日军的攻击。
日军无力严密的封锁这么多的路口。
因为他们的主力部队正在围攻苏州城的国军主力。
固守上海县的国军其实就剩下东北军的一部分散兵游勇和当地的警察人员,外加少量奋起反抗的市民。
说白了,这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所以日军这边表现的很轻松。
参与进攻市区的日军仅仅两个大队左右的兵力。
大约只有一千来人。
一千多人,不可能全部放到县城和法租界的交界处参与封锁。
围剿这些残兵败将,又不是抓捕罪犯。
日军至少需要十分之一的人守卫临时指挥部。
大约十分之的兵力,守卫辎重。
大约五分之一守卫需要协助运输部队维持上千日军的后勤运输线(上海-松江-金山卫-海滩)。
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充当轮换休息和预备队。
所以,一支部队真正能动用的兵力,通常仅仅只有三分之一。
这也就是为啥说一支常规的部队,在损伤达到五分之一左右,战斗力大减。
损伤达三分之一,就失去战斗力。
伤亡率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士气崩溃之时。
如果编制完全打残了,再重新补充的框架就非常难了。
如果仅仅损失百分之二十人员,补充新兵很快就可以重新恢复战斗力。
小股的部队不适合套用这个公式。
部队的编制和规模越大,数据越接近这个数字。
马成功在结合多个信息以后,得出大致的结论。
日军能参与直接封锁攻击的人数其实也就大约三百来人。
三百多人要完全堵死长达数公里的交界地带,是相当有难度的。
中日双方开打,租界的生活依旧继续。
日军还需要保障列强在上海租界的世界能正常的运转。
日军需要抽调一部分兵力,重点把控着针对法租界的几个主要流通街道,防止中国军队残兵流入租界。
这又等于大幅度的减少了参与封锁的日军人数。
所以,上海市民才有胆子和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偷渡这一条死亡封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