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口口相传,朱瞻墉在南京乃至江南七省的声望日益高涨,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崇高。
以至于在南京,百姓或许不知皇帝是谁,但一定知晓朱瞻墉,即便他多年未归,威望却从未减退,反而更高。
百姓的欢呼声中,朱瞻墉步出仪仗,立于马车上。
“瞧,储君殿下出来了!”
“真的,储君殿下出来了!”
“他就是储君吗?真是英姿飒爽!”
“天哪,我见到储君了,我见到储君了!”
“储君殿下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出,百万南京城外的百姓齐声高呼:“储君殿下万岁!”
“储君殿下万岁!”
“储君殿下万岁!”
山呼海啸,声震九天!朱瞻墉心中略感汗颜。
“万岁”唯有皇帝才能受此祝福,身为储君,他最多被称为千岁。
此事若被有心人利用,恐生祸端。
然而看到百姓自发的欢呼,朱瞻墉心中亦感欣慰。
这些年为南京付出的心血并未白费。
望着近百万百姓在城门外为他欢呼,朱瞻墉豪情万丈。
返回南京的决定再无丝毫疑虑,有这样支持他的百姓,他朱瞻墉还有什么不能成功。
朱瞻墉站在马车上,频频挥手,回应百姓的热情。
南京如同他的家,生于斯,长于斯,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深情。
如今看着南京在他手中成长为大明的参天大树,朱瞻墉倍感成就。
一路前行,踏入南京城。
各省官员早已在门口恭候。
南京的官员原本只是摆设,是朱瞻墉赋予他们实权。
在南京,皇帝的话都不及朱瞻墉管用,这不是玩笑。
南京六部的官员大多由朱瞻墉一手提拔。
为了他们,朱瞻墉费了不少心思。
正是有了这些官员,朱瞻墉才能毫无阻碍地将南京建设成理想中的模样。
进入南京城,沿途百姓夹道欢迎,直至皇城脚下,热情仍未消退。
朱瞻墉步入南京皇城,迎面而来的是百官。
“微臣等参见储君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