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地球online在哪里玩 > 第22章 66(第1页)

第22章 66(第1页)

陈茂波:香港经济稳步复苏冀数年内恢复财政收支平衡

中新社香港1月6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将在2月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6日出席公众咨询会时表示,香港经济在逐步恢复,但复苏力度较预期弱,特区政府的财政收支想要恢复平衡仍需几年时间,虽然特区政府会削减开支,但对市民的承担和支持不会收缩。

陈茂波表示,香港经济在走出疫情困境后进入巩固期,现在采取财政整合策略,财政开支须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预计仍需要数年时间,特区政府财政才可恢复至收支平衡状态。

陈茂波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相关评级机构对香港的评级报告都非常正面。特区政府去年成立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亦已成功引入30多间企业,他们合共投资约300亿港元,创造了约1万个职位,这反映出内地和海外对香港优势的认同,特区政府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来港落户的公司形成产业链,亦会加大力度发展北部都会区,创造更多土地和房屋,容纳人才及产业。

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开源节流,维持财政储备在稳健水平,今年未必会如往年一样发放消费券,亦会仔细考虑其他税项的改动。他指出,特区政府削减开支要一步步地进行,最重要的是不能影响公共服务,以及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完)

中俄界江黑龙江冰雪乐园开园

中新网伊春1月6日电(刘璐)6日,伴随着嘉荫2024冰雪系列活动的启幕,中俄界江黑龙江嘉荫朝阳段的冰雪乐园开园迎客,雪地足球、冰上拔河、冰上自行车、雪域寻宝等冰雪特色活动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参与,感受“玩一江冰雪,赏两国风光”的独特意境。

据悉,该冰雪乐园建设有内含雪地足球场的标准冰场、雪地摩托车场、雪滑梯等综合游乐设施,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体验冰雪运动的需求。

此外,为了避免游客在玩耍时寒冷,乐园贴心设计取暖帐篷,同时提供热乎的烤肠、烤地瓜,不怕冷的游客还可“打卡”特色恐龙雪糕,感受“恐龙之乡”嘉荫县的冰雪魅力。

被誉为“中国第一龙乡”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是我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近年来,为丰富冬季旅游业态,嘉荫县以旅游带动、以体育牵引、以文化赋能,进一步构建冰雪产业体系,相继推出“冬日寻暖记”火炕康养、“舞动冰雪记”玩冰戏雪、“年节寻味记”民俗美食和“龙乡探雪记”冰雪研学四项冬季旅游产品,全力发挥冬季冰雪资源优势、释放冰雪产业红利,努力将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为红红火火的“热经济”。(完)

东西问|侯宗辉:东西方谚语中,有多少“不谋而合”?

尼泊尔谚语“滴水也能装满缸”和中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泰国谚语“撒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和中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欧洲有句话叫“伟业非一日之功”和中国人常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会出现相似谚语?透露出何种国家间的交流交往史?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往来有何借鉴意义?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侯宗辉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谚语是什么,为何它会出现?谚语能说明什么,从中揭示何种社会现象?

侯宗辉: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

谚语主要表现形式是民众口头流传的俗语、习语,通常是民间智者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说明深刻道理,是各个社会阶层、各地民众对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规律的凝练总结,反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集体认知水平,传递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突出特征。

谚语是集民间智慧的一种群体创作,从中揭示的是创作者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蕴含的经验,往往是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经济、历史、宗教、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通过谚语的生成与传播,也是对世人的一种鞭策、鼓励和教化。

中新社记者:谚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何种异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有何特点?

侯宗辉:谚语在不同国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社会发展阶段,人们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规律归纳形成一批谚语,像“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等;在拥有大面积草原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人们对草地和牲畜的关注度最高,谚语通常以马牛驴等草原常见动物为载体,反映出浓郁的畜牧生活特色,像“骏马不在鞍子好”“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槌”;在河流湖泊等水系比较发达的地区,谚语则常常与水、船等密切相关,如“水清无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在内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语言不同,但所表达含义相似,体现的价值观相同。比如,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与中国人常说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语义相似;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由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和中国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语境一致;又如欧洲谚语“伟业非一日之功”和我们常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含义相近;中亚地区流传的“独木成不了林,单丝成不了绳”与我们所用“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意义一致;马来西亚谚语“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与我们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含的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内涵也相同。

因此,即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谚语在对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上都是一致的,但往往受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各异、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等因素影响,常常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

中新社记者:世界各地都有谚语吗?从民间产生的谚语,为何受到广泛关注?

侯宗辉:世界各地都有谚语流行于世,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广泛流传至今,也有相关谚语着作留存。

人们在交流中频繁引用谚语阐释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常言说”“俗话说”“人们说得好”“古语说得好”。究其原因,是谚语形式口语化,内容兼哲理性,使用效果有教育性,通过这样韵律简洁、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谚语,容易把抽象的道理、复杂深奥的语言表达变得浅显易懂。更重要的是,人们引用意义相近的谚语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思想交流交融。

因此,源于民间的谚语受到大众喜爱。这种现象反映出,谚语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实践积累后,其语义充满哲思和智慧,是人们对谚语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尊重。人们交流时引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谚语把思维与观点真实、立体、全面地传递给对方,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时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新社记者: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为何会出现相似谚语,这说明什么?

侯宗辉: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一方人民有一方风情”,但大家会惊奇地发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依然会出现相似谚语。谚语是人们千百年来,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持续对天象、时令、物候、气象、历法等自然规律认识和总结的语言成果。人们在相似的生活生产环境里必然会形成接近一致的客观认识,如“朝看太阳辨西东,夜观北斗知北南”。

此外,相似谚语反映出人们对同一种社会现象经验性、科学性的认识。谚语所蕴含的哲理和说明的道理也包括包罗万象的社会知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人生所处的某一个时代,总有一些相似的历史背景、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于是就产生了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谚语,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等世代相沿不辍。

同时,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相同。任何一种文化或思想能获得大众青睐和笃信躬行,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褒扬。虽然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精神特质的追求一致,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等等。

中新社记者:上述相似的谚语,说明古代社会、经贸、文化之间展开了何种交流?这种交流为当今国家之间的往来提供了何种启示,有何借鉴意义?

侯宗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所以有相似谚语流传至今,说明彼此在古代就已有十分频繁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有一条“玉石之路”沟通联系着欧亚大陆各族群。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开启古代东西方官方贸易交往的新时代,即由原先部落部族间零散的、小规模的民间交往,转变为以官方为主、官民结合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流。《后汉书·西域传》中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就描写了汉代丝绸之路上中西交往的盛况。魏晋隋唐时期,粟特人在东西方构建了一张巨大的贸易网络,加速了世界各地文化融合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已成型,远洋航海路线十分成熟。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现在,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尤其在亚欧大陆各国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互鉴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后,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历久弥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往来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中,至少有三点弥足珍贵的启示值得重视。其一,开放的姿态是促进相互交流的基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古老的丝绸之路因其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势,各国各地的交往与对话才会与日俱增,相互间的理解和彼此间的认知才会不断增强,“交际网”越织越密,“朋友圈”越扩越大,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也会越来越普遍。其二,“和合”的理念是永恒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是追求和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的共同理念下,人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在互学互鉴中产生了更多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夯实了文化创新的社会根基。其三,平等的原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彼此欣赏,人们才会打破地域限制、超越制度区别、突破文化差异,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完)

喜欢地球online速览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地球online速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