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刘恒刚刚祭祀完天地,忽然对鬼神之事感到比较迷惘,贾谊来了,刘恒就单独向他请教。
读书多的人就有这么个好处,你要聊什么他都懂。贾谊开始为刘恒解惑答疑,刘恒听得入神,一直听到大半夜,身体离开席位了都不知道(当时都是席地而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听完后刘恒大发感慨,几年不见贾生,本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啊。
没多久,刘恒下令调贾谊给梁王刘揖做太傅(老师),刘揖是刘恒的小儿子。虽然看起来是平调,但长沙王一点地位都没有,梁王是正宗的皇子,同为太傅,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太傅是个没权利的虚衔,贾谊仍旧积极参政,他又给刘恒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很长,基本上说了两个话题,一个是诸侯问题,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诸侯国实力日渐膨胀,尤其吴国楚国齐国最强。这三个国虽然都姓刘,但是跟刘恒都不是至亲,即使至亲也不能保证什么,又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的前车之鉴,贾谊就建议削藩,并且给出了具体方案,不是直接削掉,而是割成一块一块的小国。
这样一来,如果某一个诸侯王死了并且没继承人,其领土可以名正言顺收归中央;如果某个诸侯王犯了法,也可以撤销其王权,即便心怀不满,也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简单讲,贾谊的想法是用蚂蚁啃大象的方式,将诸侯国一点点吃掉。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策略,投入最少,风险也最小,不足之处就是可能耗费时间长。
刘恒照办,几年后,齐王(前齐王刘襄的一个儿子)死了,刘恒把齐国领土分割为六块,封给刘襄的的其他六个兄弟,即:济北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齐王;加上比较早分出来的城阳王刘章,一共七份。
但是吴、楚两国他没敢动,主要是这两国实力太强。
许多年后吴楚两国给帝国带来一场大灾难,当然,这笔账不能算到刘恒头上,也不该算到任何人头上。跟贾谊更是没关系,除了证明贾谊的深谋远虑。
贾谊又认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至少被他说得很严重。
大汉帝国沿袭了前秦的大部分法律制度及法制思想,法律既出,令行禁止,违令者处以重刑,就是一般说的霸道治国,这个跟所谓的无为而治没有矛盾;贾谊的想法是加强道德约束,大行礼制,所谓王道治国,用他自己的话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俗地讲,王道治国是研究怎么让老百姓安定,霸道治国研究的是老百姓不安定后怎么办,前者的境界当然要高很多很多。
这个话题早年贾谊在中央的时候就提过,刘恒没理睬,现在也是一样。
王道治国可能比较理想化,这是一种对个体要求极高的治国方式,实现彻底王道治国恐怕不太现实。但是,人嘛,总要有理想,诸多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实,都是从理想中迸发出来的。
几十年后,刘家的一个后人,就以一种可操作的方式来践行了这种理想:王霸道合治。
贾谊做梁王太傅没多久,梁王刘揖有次骑马,掉下来摔死了。
贾谊立即上书刘恒,提了两件事,一是把代王刘武调任为新梁王,二是扩充梁国的实力。
因为贾谊担心将来吴楚两国造反,而梁国是正好是扼制其北上的咽喉要道。
刘武是刘恒和窦皇后生的嫡子,亲得不能再亲,绝对是自己人;扩充实力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刘恒批准,
刘武继任梁王,并大幅度扩充梁国国土面积。
后来的七国之乱,又一次完全验证了贾谊的设想,说得夸张一点,贾谊以自己绝世的长远目光救了大汉帝国一命。那一仗的刘武,军功堪比周亚夫。
但是刘揖的死让贾谊悲痛万分,觉得自己这个太傅没尽到责任,再加上三年长沙国经历导致的极度情绪低落,贾谊一病不起,一年多后死了,年仅三十三岁。
喜欢西汉爆浆史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西汉爆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