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太子亲临宫廷养猪记
朱厚照,那位天生对猪仔们怀有抵触的太子殿下,这一次却不得不直面这群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因为他姓朱,这似乎注定了他与猪的缘分。
然而,一旁的刘瑾太监却是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仿佛闻到了乳猪的香气,心中早已开始幻想今日的盛宴。
刀光闪烁,刘瑾的动作熟练而急切,仿佛是在为一场盛宴做着最后的准备。林蒙虽未着手蒸馏酒精,却已开始试验阉猪的技艺。
消毒工作虽显粗糙,但几个人的捉猪行动却是异常迅速。伴随着猪仔们的哀嚎,刘瑾不禁想起了那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把刀子改变了命运,让他从鱼肉变成了刀俎。
他瞬间感到一阵恍惚,脸色苍白如纸,冷汗涔涔而下。
众人慌忙用艾草等物为猪仔们包扎伤口,消毒处理。随后,猪仔们被分成了两队,各自由农户领养。
一位读书人肩负起记录的重任,确保猪仔们的饮食一致,每日体重变化,还要密切关注疾病的发生。在这场宫廷养猪大业中,读书人的角色至关重要。
别小看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农户,他们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他们在开垦与沟渠的劳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尝试,最终找到最佳的养殖方法。
甚至,每头猪仔都佩戴了编号,他们的食物也各有不同,有的仅是红薯,有的则是枯烂的蔓藤,甚至陈谷和普通的猪草。
朱厚照此刻心情沉重,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咔嚓一声,心口疼痛不已。林蒙虽三番五次解释,但这解释对于他来说,不过是隔靴搔痒。
寒风凛冽,雪花飘舞,然而暖棚里的蔬果却热销京师,源源不断送往宫廷,满足皇城内的需求。
入宫的日子近在咫尺。
一日,弘治皇帝安坐于暖阁之中,手握大同的奏疏,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个冬天,鞑靼人不敢轻举妄动,屯田千户所的百来人在大同城外七十里处安营扎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军塞,土地肥沃,弘治皇帝特意朱批,要求巡边的军马严加注意。
这个冬天,好消息不断,而弘治皇帝最期盼的,就是与儿子团聚的休沐之日。两个月未见,父子之情早已消融了往日的怒气。
在这风和日丽的休沐之日,他特意披星戴月地早早醒来,满心期待着踏入暖阁,召集几位德高望重的阁老,一番政务商议后,太子与林蒙或许已踏入了金銮殿。
而事实上,张皇后内心的焦虑,恐怕比弘治皇帝还要深重几分。
往昔,朱厚照虽不敢直面父皇,却常在父皇歇于暖阁之时,悄无声息地溜至坤宁宫,与母后相聚。
正因如此,母子间的情谊愈发深厚。然而,两个月来音信全无,张皇后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
今日,她在寝殿中焦躁地来回踱步,既盼着儿子的归来,却又听闻宦官急匆匆的报告:“娘娘,娘娘……公主殿下……不幸烫伤了。”
张皇后闻言,顿时如晴天霹雳,惊呼出声:“什么?”
“事发于御膳房。”宦官几乎泣不成声:“公主殿下执意要亲自蒸制糕点,声称是她亲手操持,精心制作,我们虽百般阻拦,但她心意已决,声称要为太子殿下献上这份心意。”
张皇后焦急万分,担忧地道:“太医呢?快去请太医!”
“已去……”
张皇后毫不犹豫地说:“本宫要亲自去看看。”
就在她准备动身之际,朱秀荣突然赶到,小臂上的烫伤虽不严重,但御医的治疗还是让尚膳监和太医院紧张得如临大敌。
张皇后凝望着泪眼朦胧的朱秀荣,无奈地叹了口气。
她扶着朱秀荣坐下,细细检查了伤口,见并无大碍,心中却是万分心疼。
想要责备,却见朱秀荣泪如雨下,那梨花带雨的模样,让她心中的责备之意化作缕缕柔情,她苦笑着安慰道:“还记得你小时候犯错,还未等父皇开口,眼泪便先夺眶而出,仿佛做错事的不是你。父皇和本宫,哪里还忍心责怪你,只能反过来哄你。”
“而你那哥哥,若犯了错,总是梗着脖子,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即便他没错,父皇见他那模样,也忍不住要好好教导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