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看旁边敲鼓的人,也不看眼前扭秧歌的人,更不看四周围观的人,只是一股劲儿对着天空吹。
只见他不断变换着曲子,一首接着一首:秧歌曲、军乐曲、通俗歌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江河奔腾………
再看那些扭秧歌的男女,踩着鼓点和他的唢呐伴奏,投入地扭着,个个脸上充满欢乐的神情。
他的吹奏,舒畅地沁入到我的心脾,刘之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刘家庄曾经的村子、房舍和周围连绵起伏的大山、九曲回肠的永定河,以及广阔无垠的田野、长势喜人的庄稼……他听得是如醉如痴。
刘之野猜测这个唢呐手一定是刘家庄哪个文艺团体的,不然怎么吹得如此娴熟、富有情感呢?
广场上总共有3个秧歌群,大概就是因为其中一个群有这个男人的唢呐助兴,所以人最多,而且还不断有新人加入进来。
这时代缺乏娱乐节目,而凑热闹就是人的天性。
即便是在这岁末年初,寒风凛冽的夜晚,也无法阻挡村民们携家带眷,纷纷踏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出游时光。
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京城人士,以及其他地域的百姓,他们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刘家庄的风采。
刘家庄,这座被誉为国内独一无二的“不夜城”,其独特的魅力在夜色中更显璀璨。
这里的景致,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大开眼界,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夜色下的刘家庄,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目光与心灵。
…………
“噼里啪啦……”“轰”“噼里啪啦……”“xiu……叭”
大天清早的,天不亮,刘之野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给吵醒了。
今天是过小年,天不亮,村里的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全村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
刘之野心说:“嘿!看来刘家庄的人们是真的富足了。这才过个小年而已,都能整这么大的阵仗。”
既然醒了,他索性也就不睡了,本就在部队养成早起的习惯。
刘之野来到了前院正屋,发现了母亲邓茹正忙着摆放贡品,这是要祭拜“灶王爷”的。
这供品里就有刘之野非常喜欢吃的零食―“糖瓜儿”。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老京城人必吃的。
为什么在小年这天要吃糖瓜儿呢?这就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了――灶王爷。
京城人讲究廿三这天要祭“灶王爷”,所以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
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京城人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因此,京城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刘之野可不管“灶王”不“灶王”的,他直接在摆放好的贡品盘里,修车起几个“糖瓜儿”就往嘴里塞了一个。
这玩意儿入口嘎嘣脆,但是特别沾牙,所以要不断地咀嚼着吃。
邓茹闻声猛然转身,只见刘之野正偷偷摸摸地啃食着供奉给灶王爷的贡品。
她怒火中烧,毫不留情地一巴掌拍在儿子结实的背上,厉声喝道:“多大了还干这偷鸡摸狗的事?家里好吃的还少了你?非得去动灶王爷的供品,真是欠揍!”
刘竟斋端着一个清洗好的香炉,走了进来,见状也怒瞪了他一眼,“该……”
“嘿嘿!这不是有现成的嘛!我就顺手牵羊了。”刘之野笑着继续话题,“妈,今儿早上的伙食有啥好期待的不?”邓茹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没你份儿,哪儿凉快哪儿待着!”言罢,她连正眼都没给儿子一个,径直离去。
“嘿,我妈今儿怎么跟吃了火药似的?”刘之野被怼得一头雾水,自言自语道。
刘竟斋压低声音,透露道:“快过年了,你妈心里头惦记着你弟弟呢,昨晚跟我念叨了大半夜……”
刘之野恍然大悟道:“我说呢,这老太太怎么脾气这么大,原来是想她小儿子了。”
“老话说的真对,这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