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甲申天干是什么意思 > 第一步(第1页)

第一步(第1页)

第181章成长第一步

自赴死军前锋开动以来。所过之处,鲜有抵抗,尤其是兵力比较雄厚的中路突破方向上,清风、内黄等地不战而降。当然这个时候不叫投降,按照这些地方的说法,这叫做反正或者叫做举义。这些小县小镇基本就没有经历刀兵,也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完全就是过去接收那么简单。

至于这些人口密集的城镇之外,早就是会党人的天下,也早就是清军控制之外的地区,在赴死军还来不及对广大农村实现有效统治的时候,各个大师兄们可就得了势了,自己就鼓捣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农村政权,甚至为了争夺一些边边角角的小村落,这些大师兄之间也有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谁不想多占几个村子?

对于这种近乎混乱的局面,赴死军方面儿还真来不及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只是按照原定计划快速前进。

在南乐才遇到真正像样的抵抗,在攻打县城的过程中斩杀五百多满洲战兵,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新附军举义的成果。

东路的进展要显得稍微慢了一些,范县、观城刚刚收复,阳谷的战斗还没有正式展开。

这也是满清方面尽量集中有限兵力的直接结果。本是在大名外围的满洲参领老锡尔弼已经奉命彻底放弃周边,全力固守大名一线。

在经验丰富的老锡尔弼看来,放弃那些广大的地盘儿是对的,毕竟满洲人的兵力极其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地区实现有限统治,尤其是现在处处烽火四面揭竿的大环境下,分散兵力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可是就知道程度还远远不够,按照老锡尔弼的个人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弄两道防线。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两道防线合二为一,尽最大可能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免得被赴死军各个击破。

不过也有别的参领是私下里说了,现在的朝廷就这么点儿拼凑出来的力量,中枢那边不是不知道集中兵力的好处。可地盘儿要是再收缩的话,北京那边是会处于一个相当尴尬和危险的境地。朝廷布置这道防线的的深意是为了拖延赴死军的进展,以赢得时间取得英亲王的支撑和整合满洲老派人马……

原来皇帝和太后的意思不是在战斗本身,而是在战斗之外。

现在的朝廷怎么看怎么玄乎,中枢内外的给打着小皇帝名义的太后系人马控制的死死的,可外面的大环境已经恶化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步。

“这一战能打就打,若是打不过了,就退到第二道防线以内看看风色。要是风色还这么难看的话,连北京也不必回了,直接收拾收拾回关外吧。反正这两年抢来的金银财物也够吃几辈子的了……”

就是满洲的参领、佐领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老锡尔弼就知道这条防线有点玄。现在的满洲人无论老幼。一个个都肥的流油富的叫人眼红,再没有以前那种剽悍之气。尤其是朝廷和关外的旗主之间,还为了是不是议政的事情争的不可开交,连带的关内也是政令不通。

摄政王多尔衮在的时候,虽然跋扈,可满洲内部还能维持一个大体团结的局面,尤其是在兵事上,起码能够指挥得动各派人马。现在多尔衮一去。太后母子是把中枢攥紧了,可对于军队的控制也就仅仅局限于京城内外而已,就是这些北直隶的军队不也是奉着朝廷的命令打着自己的心思?

老锡尔弼心里也明白,无论是清军还是赴死军,正面的攻防双方都不是什么主力,哪怕就是大名府这样的战略支撑要点,也不是双方的主要目标。

主战场是在西边呢。

已经移动到山西交界处的阿济格部才是真正的主力,西边才是主战场。

其实李四根本就没有怎么在意中路和东路的快速突破,这两路人马进展的虽然很顺,占据的地盘也不小,可没有实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

敌人的兵力还在,只是主动退缩了而已。

赴死军的核心战略思想就是尽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也就是杀伤敌人的战斗人员,除非就具备极其重要作用的战略地点,否则对攻城略地的兴趣不大。

至于中路,主要是逼迫敌人进一步退缩,最大可能引起满洲中枢的恐慌,借这种恐慌实现对阿济格部的调动和分兵。

面对这种局面,阿济格还真是不敢动弹了。

要是分兵的话,必然面临赴死军的打击,若是不不分兵的话,要是赴死军一路突破。朝廷那边还真不好交代。

虽然早就不必对福临母子交代什么,可还要对满洲人有个交代不是。

西边的吴三桂已经奉命把兵力东调,架势拉的不小,可就是不过来。这让阿济格不得不有所提防。

吴三桂的态度愈发微妙起来,这老东西明显是有两手准备打算了。

到了这个地步,无论怎么拉拢都没有用,还是需要实力说话,只要打退了赴死军,吴三桂肯定会见风使舵的过来增援,剩下的事情也就不算是什么事情。要是没有打退赴死军甚至是被赴死军占了便宜,可就要死死盯着吴三桂这个白眼狼了。

把主力调集在西线上来,要是吴三桂和阿济格联合的话,赴死军的局面可就凶险的多了,甚至有可能被迫退回黄河以南。但是李四“一意孤行”的这么干,就是需要吴三桂按兵不动这个前提。

“神了,真是神了,大帅真是诸葛亮转世不成?”老神棍不得不承认李四有些冒险的举动是对的:“我说大帅呀,你是怎么知道吴三桂的心思的?难不成是暗中和那个老狐狸有了联络?是不是把这种事情瞒下了?”

“联络个屁,现在联络吴三桂为时过早,吴三桂是什么样的人,我比他自己都清楚。”要说吴三桂会为了已经分裂的鞑子而过来和赴死军硬碰,虽然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赴死军的胜面还是要大一些。

在这个实力决定一切的世道里,没有哪个实力雄厚的藩镇会真心效忠,何况中枢已是四下冒风,地方已经开始不保的满清朝廷。要是满清能够如以前那样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吴三桂就算不会单独和赴死军作战,起码也会主动和阿济格联合。

但是现在的大局……

吴三桂还能看不明白?

多铎一死,或许吴三桂就有这样的打算了,直到多尔衮意外身死,很多局面已经彻底显露出来。只是有些人还没有看明白或者是看明白了也不愿意接受而已。

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很多人的骨子里其实就是在期待这种局面的出现。阿济格就是这种人的一个。

要说年纪,阿济格还是多尔衮的哥哥,论起资历,也未必就比多尔衮浅了。阿济格执掌一方的时候,多尔衮还跟在皇太极屁股后头呢。要说整个爱新觉罗一族当中,阿济格就是一个典型。

当年的皇太极虽然很有几分真本事,也奠定了整个满洲的基础,功劳比父辈的努尔哈赤还要明显一些。可阿济格还是不怎么看的起素有文韬武略的皇太极,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皇太极过分看分的看重汉人,也过分的借助汉人的力量。贯穿整个努尔哈赤时代,关外基本就是满洲人的天下,那些个汉人除了做奴隶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只要满洲人愿意,随时就可以屠杀整个村子的汉人,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屠杀本身的作用就在于削减汉人的人口,更大的作用就是凸显满洲人的绝对统治地位。

看看皇太极都做了什么,不仅承认了汉人的地位,还给了他们田产,这是一个满洲人应该做的么?尤其是皇太极任命的那些汉官,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就是阿济格自己也说明白究竟是哪一步没有赶上,一直没有凸显出其地位和作用。后来仔细这么一想,还是不够心狠手辣的缘故,从这个方面来讲,就不如多尔衮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