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传工作完成之前,他们必须得多建几座常平仓,至少不能让想借贷的百姓一走走半年。
苏景殊看着桌上画出圈圈点点的舆图,心道幸好没让他一个人来干活,不然他手忙脚乱也干不好。
不过这次的突发情况应该不怪他,因为制定政令的老王还有条例司的其他官员都没有考虑到这方面,只能说他们许大人厉害的不能再厉害。
也是,老王上次用这法子救济百姓的时候还只是县官,一县之地再大也大不过州城,也就显不出常平仓数量少的问题。
府州县都有常平仓,登州治下四县,一县一座常平仓根本不够用。
蓬莱下辖三乡一镇,黄县下辖三乡一镇,牟平下辖三乡二寨,文登下辖三乡,按照登州的户口数以及面积,至少每个乡镇都得有粮仓才行。
建粮仓花不了多少钱,只要这青苗新法别推行个两三年就叫停,建这些粮仓就不是浪费钱。
问题是,青苗新法真的不会推行个两三年就叫停吗?
不是许遵对老王没有信心,而是庆历年间推行新政的情况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他想不担心都不行。
苏景殊倒是不担心,主要是他担心也没用,不如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好让老王和官家在朝堂上多一分底气。
许遵揉揉额角,扔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担忧,继续操心该怎么让青苗新法别走歪。
他可以确定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推行政策的官是不是好官还真说不准。
唉,不能指望大宋所有官员都和他一样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要是所有的官都能和他一样优秀且自律,大宋早就收复燕云踏平草原了。
幸好小小苏大人不知道许大人已经想到了哪里,不然就算撒泼打滚也得让许大人在优秀且自律名单里加上一个他。
回归正题,新粮仓的选址和宣传工作要同步进行,苏景殊在登州待了那么久,哪儿特别穷哪儿不那么穷,哪儿有特产哪儿只能喝西北
风,对每个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粮仓的选址不用愁,只要他们建的足够多就能让登州境内所有百姓受益,主要还是政策的宣传问题。
巧了,苏通判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活儿。
别的事情干不了,这种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的活儿再干不了还能得了?
划片区,选负责人,网格化管理。
基层官员的良心靠不住没关系,工作留痕,实行责任终身制,用法律底线来管理基层官员的道德底线。
完美。
许大人放心,宣传工作交给他绝对某门忒。
苏通判拍着胸脯保证肯定能把差事办好,说话的功夫已经想好宣传稿要怎么写,要不是隔壁安置新来帮手的动静有点大他都把为什么来找许知州给忘了,“大人,我招了些人手来帮忙干活,他们的工钱走公账还是私账?”
许遵抬眼,“就是你上次说的类似皇城司禁卫的差事?”
苏景殊点头,“是的是的,就是干那些活儿的人手。”
未来主管江湖事宜的衙门要叫六扇门,不过他们现在要干的活儿和破案关系不大,反而更像老朱家的锦衣卫。
大宋版的锦衣卫是皇城司,直接用皇城司禁卫来打比方没毛病。
许大人应了一声,“回头和师爷说一声,工钱由州衙出。”
干公家的活不能让官员自掏腰包。
两个人又在书房说了一会儿,然后才分开各忙各的。
苏景殊让沈仲元和钱粮师爷对接一下,然后回书房写宣传稿,不是他信不过官差衙役的宣传水平,好吧,他就是信不过。
这年头的宣传手段很单一,贴个告示就算宣传了,不存在挨家挨户讲解政策这种操作。
治下人口那么多,挨家挨户讲解也不现实,但是每个村儿挑几个人出来到乡里或者县里开会,然后派官差跟他们回村召集全体村民开会还是可以的。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把后世的法子挑挑拣拣拿过来用就是。
沈仲元忙的脚不沾地,衙门里大部分人都打起精神随时准备下乡,所有清闲职位的官吏都被调到其他岗位上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