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道德经又称为什么 > 第三十八章失道后德失义后礼(第2页)

第三十八章失道后德失义后礼(第2页)

上义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有心所为。

上礼之人想有所作为但没人回应,于是扬臂强迫人服从。

所以,丧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义,失义才生礼。

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

所谓先知,其实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取忠厚而不取浅薄,取实在而不取浮华。

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解读心得

1.本章阐述由道到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德的产生是由于道的丧失,进而德失仁生,仁失义生,义失礼生。而礼是制造动乱之祸首。为什么?因为从此出现虚伪巧诈,出现浅薄浮华。老子批评这种失道行为,认为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

2.人有高低,品有高下。上德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上仁无私博爱而为,下德之人有心作为但无所为。上义私心而为,而礼则完全是有心为浮华之事,所以无人应,只有强力执行。由此可见,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因为他们无心而为。所有有心为之的事情,因为不符合道,所以不能称为上品。

3.老子认为,礼的产生是社会忠信不足所致,所以是祸乱之始。由此推出,所谓的先知,也多是虚伪浮华的代言人,不值得称道。社会越发达,等级分工越细,礼教越昌盛,离道和德越远。所谓"文明是虚伪的标志",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忧虑于此,一语破的。

4.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有的浮华和光鲜亮丽,往往不足信,而那看上去朴实无华、简单愚钝的,恰恰是最让人踏实可信赖的。

前人校注

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

--河上公

夫德者,性之端,道之用也。圣人之德配天,而无所不利。上德无为而道法自然,包乎天地,运乎日月,散乎人物。

--苏辙

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河上公

体虽严而用不迫,谓之上礼,以敬为主,以和为贵,以此教人而齐民也。然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是莫之应也。以正不行,继之以怒,攘臂而扔引之,则反夷矣。当此之时,敬和安在哉?不如修其身而天下自平也。

--范应元

智为先见之明,而照于未形之理者也。然则仁义礼智皆圣人适时之用,所以与世污隆,随时升降者耳。故执古御今,则以道德为之本,礼智为之末。化今复古,则以礼制为其始,道德为其终,所以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者也。

--陆希声

经典故事

为道义而谋略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有何见教?"郑同说:"我只是南方一个卑微的人,不配教您什么。但是,我也是有备而来。我年轻时,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

郑同听了,高兴地说:"兵法本来是狡诈之人喜欢的东西,我知道您不喜欢兵法。我以前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他也说:我不喜欢兵法。臣接着问道:你能比得过许由吗?魏昭王问:什么意思?臣解释道:许由视功名为粪土,因此不受尧的禅让。可您已接受了先王留下的江山,您不想让祖宗在天之灵得到安慰,国土不被侵占,社稷不被动摇吗?魏昭王说:当然想。现在,如果有人带着珠宝美玉,揣着万金之财,独自一人在野外露宿,又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没有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兵器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您的边境被强国入侵。这就是提醒您应该备战了。否则,国家就会灭亡。这时,如果不讲用兵的策略,那敌国的野心就得逞了。"赵王说:"那请指教我怎么办呢?"于是,他细心聆听郑同的用兵建议。

可见,礼教是失道义后不得不为之的,而用兵和谋略也是一样,是国家混乱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硬性手段,目的是为了维护道义,保家卫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