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关于中国历史的朗诵篇章 > 合纵连横(第1页)

合纵连横(第1页)

合纵连横

简介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2]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3],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历史记载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①,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之战失败之后。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②。

① 《战国策·中山策》

② 《战国策·中山策》

① 《韩非子·五蠹》

②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53-254页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①。“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②,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于是秦惠王愤而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③,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①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②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取代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③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④。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大败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失败。

③ 《战国策·魏策》

①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②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③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附犀首传

① 《战国策·魏策一》

② 《吕氏春秋·开春》高诱注

③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④ 参加这次联军的据《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皆有齐国,《六国年表》无齐参战、故一般认为只有五国,实应有齐参加,应为六国。

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⑤。

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