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仁生率宿卫营奔袭数百里,达成任务后又领军安全返回,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此战唯一一个世袭百户。
常冠林与阎应元的表现虽也不差,但由于没有参加突袭镇江的任务,所以只得了个世袭小旗。
最倒霉的便是徐仁爵,他虽也参加了此战,但由于全程都在协调民壮行动且未能独领一军的关系,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世袭军职和自己擦肩而过。
若按过去以首功为重的算法,那这一战功劳最大的当是那些民壮。
他们虽达不到每人都有击杀程度,但因着人数的关系,总击杀数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几支人马。
但要是按着新的计功方法,将战场表现、任务难易程度和对整个战局的作用考虑进去的话,那他们便要末尾陪跑了。
由此当可看出改变计功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翻了一阵,朱慈烺发觉所定功赏与自己所想大体一致便将册子合上,朝着侯在一旁年老书办问道:“补充民壮是不是也需兵部登记在册?”
“回殿下,几位将军已挑选完毕,小的们正在造册登记。”
从最开始,朱慈烺在军队方面便打算先以精锐搭起架子,再选可用之兵逐步扩充。
经过此战之后,各支人马都已表现出了自己的战力,所以他便打算根据其人数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充。
只是在具体施为之时,这士卒来源却也让朱慈烺花费了不少心思。
此时应天城里值得扩充的只有宿卫营、祝塘少年、常冠林那队人马和李朝东麾下这四支人马。
若按寻常想来,哪怕将其翻上一倍,城中兵卒民壮当也足用。
可扩充并非随便抓些人头添进去便可,须得根据其战法、特性挑选合适的兵源方能达到强其军势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的可能还倒大些。
常冠林这里是最简单的,只需按着他的法子再从各卫所选些兵卒补入即可,其余三支却都有各自的麻烦。
宿卫营和祝塘少年的麻烦在于,他们一个射术精湛,一个身强力壮,若是新补入的兵卒达不到他们那种程度反倒会影响其战力。
至于李朝东所部的麻烦便是李朝东本人了。
经过郑大夫这十几日的精心治疗,他的命总算是保了下来,只是再想上阵厮杀却是绝无可能的了。
由此便出现一个问题,何人能够担当这支人马的主官呢?
其实无论那刘百户或是徐仁爵都能算是合格,可在朱慈烺看来他们一个能力稍欠,一个威望不足。
若贸然任命却有可能带累这支率先立下战功的部队,着实让人有些左右为难。
莫不如
心中有了念头,朱慈烺便细细盘算起来,可还未等他盘算出个结果却见呼呼啦啦一大帮人在朱国弼的带领下走进了兵部大堂。
“拜见监国殿下。”
“你们这是?”
见到这般情形,朱慈烺心中自是诧异。
自他执掌应天以来,文官们或处心积虑添乱,或和他站在一边,无论何种表现却也算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了选择。
可这帮勋贵却如蛆虫一般尽最大可能将自己藏在那阴暗地角落中,除了观察着应天内外发生的一切,竟连半点应对局势变化的行为都没有主动做出过。
所以他才会对文官保持着耐心,哪怕他们与自己意见相左也愿意多花些心思,而对这帮勋贵却只当是透明一般。
“殿下,自大破敌军以来我等还未有机会向您道贺,今日恰巧碰到一起,所以我便带他们来了。”
哦,是来分果子的啊。
朱国弼话音刚落,朱慈烺便猜到了他们的来意,只是他自己手里也没落到多少好处,却哪有多余的分给他们呢?
平心而论,他们的身份能极大加强朱慈烺这小朝廷的合法性。
若双方就将这种关系一直维持下去,他也乐得将这些吉祥物摆在家中,只是
想到这里,朱慈烺面上笑容越盛,似是对勋贵们前来道贺极为欢喜,可当他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却听一阵脚步声响起,随后便见一兵卒跑了进来。
“禀殿下!江面发现数支舟船正在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