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结果早有预料,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孙琮还是不免觉得有些惋惜。
601所最早比较看好的确实是一个三翼面方案,重点在于以相对较弱的动力水平实现更强的机动性。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大约几年以前,“较弱的动力水平”这个大前提出现了一些小变化,所以他们也顺势把关注重点转向了常规布局和半无尾布局。
这次也是同时带来了这两套方案,并准备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具体把哪一套拿出来。
因此,当常浩南把涡扇10G的指标给掏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拿半无尾布局出来竞争的想法。
再加上后来611所的针对性发言,让代表团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毕竟他们也是考虑到,常院士当年都能用不到五年时间掏出一台准四代的涡扇10,那现在用不到五年时间再掏出一个推力矢量技术,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成也败也。
这個方案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还是随着常浩南的表态而熄灭了。
相对应地,坐在他对面的杨韦则长舒一口气,不由得露出了放松的表情。
实际直到不久以前,哪怕在611所内部,是否要在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当中延续歼10的翼面构型,都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存在。
尤其是考虑到国内航发产业的飞速进步,似乎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拿出一款对标F119的型号也并非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复刻一架F22显然是风险最小的选择。
至于中间的过渡期,完全可以拿已经在歼10上面通过考验的涡扇10B来顶上。
但一方面601所在常规布局方面的积累不足,中规中矩的方案很难在集团内部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杨韦本人也不希望只是简单地跟在美国人后面亦步亦趋。
刚才他作为开场白的那段话,其实除了说给其他人听以外,也是在说给他自己。
好在,最后的结果还是符合期望的……
……
航空工业集团毕竟是一个整体,虽然下属各单位在技术路线上会出现分歧,但总得来说,一旦确定了方向之后,还是能做到劲往一处使。
比如611所过去并没有双发重型机的设计经验,所以虽然获得了设计布局方面的主动权,但在结构方面,也还是少不了其它兄弟单位的帮助。
所以,整个会议后面的内容,基本就是和吕光等空军装备研究院的代表进行沟通,在鸭翼+大三角翼方案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一些细节。
其实常浩南虽然已经在航空动力集团干了好几年的高管,但毕竟还是搞飞机设计起家。
所以即便进入到会议后半程,也不乏有人时不时向他提出一些问题。
但面对这些问题,常浩南却基本只是做出最基本的回答,并没有像刚才那样扩展太多内容——
并不是为了在业务上避嫌,而是他仍然在思考601所提出来的那个半无尾方案。
毕竟从装备习惯来看,出于分摊风险和平衡业务的考虑,大国空军一般不会只装备某种单一型号的主力战机。
而从具体技术上讲,鸭翼+大三角翼布局由于起降时的飞行特征,并不特别适合舰载。
这一点,从他手头那些阵风M的技术资料中可以得到验证。
更重要的是,半无尾布局,刚好契合了常浩南在下一阶段准备着手研发的某项重要新技术……
因此,趁着会议午休的当口,常浩南主动找上了情绪仍然有些低落的孙琮。
虽然二人没有直接共事过,但常浩南在601所工作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还跟后者一起领过“猎蝠行动”的纪念章,也算是老熟人了。
由于时间有限,在一番简短的寒暄之后,常浩南便直接切入了正题:
“孙总,刚才在会上,我也只是就事论事,其实我本人对于咱们601所的半无尾布局,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孙琮当然知道对方不是针对自己。
不过人嘛,在这种时候难免会有情绪。
当然,常浩南如今贵为院士,他也不可能真的表现出什么不满来。
但总归还是不太想提起这个伤心事。
于是当即准备转移话题:
“我明白,常院士……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就不用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