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读后感400字 > 第41章 三字经10(第3页)

第41章 三字经10(第3页)

如今有些少年,往往情感不足而智巧有余,四处发泄,根基浅薄,一心为己,假意待人,辗转仿效,各干各的,有了过失,互不知情,遇到患难,互不救援,有作为的时机随着岁月消逝,终于成为一个孤立无援,无所作为的人。本来可以成长为千年的大树,却只开了一次花就枯萎,好可惜啊!

张英诫子少时勤读书

【原文】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古《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如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且更可异者

,幼龄入学之时,其父师必令其读《诗》《书》《易》《左传》《礼记》,西汉八家文;及十八九,作制义,应科举时,便束

之高阁,全不温习。此何异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途人乞浆乎?且幼年之所以读经书,本为壮年扩充才能,驱驾古人,使不寒俭,如畜钱待用者然。乃不知寻味其义蕴,而弁髦弃之,岂不大相剌缪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自《聪训斋语》卷二

【译文】

大凡二十岁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后所读的书完全不一样。幼年智力尚未开发,天真纯朴,但所读的书,虽久不温习,日后偶尔提起,也还可背出几行来。假如壮年所读之书,一个月后就忘了,一定不能持久记住。古代《六经》中秦汉的文章,词语古奥难懂,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虽加倍下功夫,最终还是会在理解方面受到影响。八岁到二十岁,中间岁月不多,哪能荒弃或不抓紧时间读书呢。在这段时间里时尚文章固然不可不读,但也须选择那些典雅醇正,道理纯正,辞意通畅,可经历二三十年后还站得住脚的文章来读。那些昙花一现,浅陋无见识,怪僻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呢。不如读《左传》《国语》一两篇,以及两汉的经典文章数篇,可以终身受用。但令人奇怪的是,人幼年入学时候,他的老师必让他读《诗》《书》《易》《左传》《礼记》,西汉八家文;到十八九岁,写应考文章去应科举时,便把以前读的种种文章束之高阁,都不温习了。这种情况就像衣服里有珠宝,却不知探取,而向路人乞讨求助一样。况且,幼年所读经书,本来就是为壮年扩充才能,追赶古人打下基础,使自己不孤陋寡闻,这就像储钱备用一样。但人们竟不知寻求它的深意,而把它当成无用之物来蔑弃,这岂不是大错特错,我希望你们把以前已读过的经书,看作珍贵的东西,一月之内,一定要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是读不完的,对已经读过的,更不能轻易舍弃,得尺就是尺,得寸就是寸,不贪多,不贪名,读一篇,就须背诵出来,然后想通它的含义,而选用自如,这样,才气自然能得到发挥。如果虽曾读过一本书,却不能说出里面的词句,可称是画饼充饥;虽能说出里面的词句,而不能运用,可称是食物不消化;二者同样造成腹中空空。你们在这方面,应该猛然清醒。

李光地诫子弟时时思考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辨论,则浚心愈深,着心愈牢矣。近代前辇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今日学者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己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选自《榕村全集》

【译文】

“你的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手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关于纪事的著作,必须提炼书中的要义,关于议论的文章,必须探索其中的精华;读书不能知足,要讲求效益,不论大小问题,都要紧抓不放,点起灯烛,夜以继日;持之以恒,劳苦用心地奋斗终年。”(韩愈《进学解》中的话)这是韩文公自己讲述他读书的事情,他的要诀就是前面所说“纪事”、“纂言”两句。平常读书,看过念过,总不如动手写过的效果好。因为手一动,心就必然随着动起来,即使阅读吟诵二十遍,还不如抄写提要的功效大。比方要写提要,阅读就不能不仔细;要提炼要义,思考就不能不精深。如果能够进一步讲究异同,剖析是非,而记下自己的疑点,加上自己的辨别论断,那么用心越深,记忆就越加牢固。近代的前辈,他们当秀才时,都有经书、讲义和《纲鉴》、《性理》等书的摘要,这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规矩,大概也就是他们自习时的经验,并不是要流传后世吧!今天的读书人已不再讲究这些了。那些以书、说、史、论等形式刊载流传的文章,乃是求名获利,不是与自己学习有关,结果也就没有什么心得。有的人写完文章了事,可它的内容却令人费解难记,对此一定要引以为戒,切不可仿效!

陆陇其诫子欲速而不精

【原文】

我虽在京,深以汝读书为念。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

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傲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读书必以精熟为贵,我前见汝读《诗经》、《礼记》,皆不能成诵。圣贤经传与滥时文不同,岂可如此草草读过!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方做举业,虽不能不看时文,然时文只当将数十篇看其规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尽用于此。若读经读古文,此是根本工夫,根本有得,则时文亦自然长进。

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将圣贤有用之书为本,而勿但知有时文。要循序渐进,而勿欲速。要体贴到自身上,而勿徒视为取功名之具。能念吾言,虽隔三千里,犹对面也,慎毋忽之。

——选自《三鱼堂文集》

【译文】

我虽然在京城,还经常惦念着你读书的情况。不是要你读书谋求富贵,实际上要你读书明白圣贤道理,避免成为一个庸俗的人。读书做人,不是两码事。把所读的书,句句联系自己,细心体会,就是做人的法则,这样,才叫做会读书的人。如果自己不去理解,那么读书归读书,做人归做人,只能算做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

读书一定要以精熟为贵重,我从前看到你读《诗经》、《礼记》,都不能背诵。圣贤经传不同于应时文章,怎么可以这样草率阅读?这都是要求快速而不能精熟的缘故。要求快速是读书第一大毛病,本领只能在坚韧而精密的过程中获取,而不在于快速。能经常不断,那一天所读的书虽然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实。如果时刻都想快速,那么随时都在养成草率的习惯,这是一辈子都不能成功的。刚做学问,虽然不能不看应时文章,但是应时文章只要掌握几十篇的习惯格式,不必把全部精力用在这上面。如果读经典读古文,这便是根本的本领。根本有所得益,那么应时文章也自然会有长进。

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把圣贤、有用的书为根本,而不能只是知道应时文章;要循序渐进,不要快速;要联系自己细心体会,而不只看做求取功名的一种工具。能想到我的话,虽远隔千山万水犹如在跟前,小心,不可忽视它!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