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育他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会明白事理。
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
搬到专门的房间去住,不该看的就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
饮食,都依照礼来加以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
在金柜里。太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师保必然是已经确定好了的。
从那时就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平民纵
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
怒时,就开始加以教诲,大人叫他去做他才去做,大人叫他不做
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到几岁的时候,就可不必对他使用打竹
板的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
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
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
的,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责子女时,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
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
才又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到死的地步却树立不起父母的威
信,对子女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却只会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
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
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
这话一点不假啊!
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也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
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
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
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
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
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魏
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正因为受到这样严格要求,
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
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
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
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心里是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
凶暴傲慢的习气是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了
周逖,被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以父亲的威严,就不该对孩子过份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
不该不拘礼节。如果不拘礼节,那么慈爱孝敬都谈不上;如果过
份亲昵,那么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古书上讲,从有身份的读
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份亲昵
的道理;古书上又讲,长辈有个病痛不适,当晚辈的替他们按摩
抓搔,长辈起身后,当晚辈的替他们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
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这人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