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
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
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
“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误以
“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误更立名耳。何以验
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
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
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
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
为“宓”,较可知矣。
《太史公记》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
删《战国策》耳。案:延笃《战国策音义》曰:“尸,鸡
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后(後)”
当为“從”,俗写误也。
应劭《风俗通》云:“《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
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
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案:伎痒者,怀
其伎而腹痒也。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徒心烦
而伎痒。”今《史记》并作“徘徊”,或作“彷徨不能无出
言”,是为俗传写误耳。
太史公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
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妒媚
之诛。此二“媚”并当作“媢”,媢亦妒也,义见《礼
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后妒
媢。”王充《论衡》云:“妒夫媢妇生,则忿怒斗讼。”
益知“媢”是“妒”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贲赫耳,
不得言媚。
《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
绾等,议于海上。”诸本皆作山林之“林”。开皇二年
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
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
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
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
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
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