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成语故事300个免费听成语故事 > 第9章(第2页)

第9章(第2页)

后来,人们把“方寸乱矣”改为“方寸已乱”,比喻心里已经乱糟糟的,变得六神无主。

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原作“反唇相稽”,出自《汉书·贾谊传》。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有为,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由于他知识丰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赏识,很快便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并让他负责修改过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权的公卿、大臣,因此,当汉文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贾谊为公卿时,受到这些人的诋毁。后来,汉文帝也渐渐地疏远了他,把他调离了京城。

多年的实践使贾谊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还不够严密,加上外族的侵扰,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汉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陈政事疏》。在奏疏中,贾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求长治久安。这道奏疏言词恳切,说理性强,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汉文帝采纳,对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贾谊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

强调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赋制度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风俗习惯,对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关系紧张,常常为一些小的利害冲突而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悦”),则反唇相稽”]。

贾谊通过这一事件,劝说汉文帝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指双方在发生争执时反过口来讽刺、责问对方。

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读biāo标)“原作”分路扬镳”,出自唐朝李延寿所撰《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有大功于朝廷,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字猛略。元志精明强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由山西平城迁都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不肯避强。有一次,元志与李彪由于争路发生冲突,前去请魏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洛阳令的元志不应该与我抗衡。”元志说:“我是洛阳县的最高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都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在我的管界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魏孝文帝见自己手下两个近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只好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自然应该把路分开来,各自驱车、马前进(原文是‘自应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元志与李彪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划线,各走半边。

后来,人们引用“分路扬镳”或“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道路,互不干涉。

风马牛不相及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鲁僖公四年》。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弱肉强食,战事不断。

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中原部分诸侯的联合部队侵略蔡国,把蔡国打败了。接着,又前去攻打楚国。当时,齐国在黄河以北,楚国在长江以南,两国相距很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楚成王派人对齐桓公说: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两地的距离很远,即使马和牛走失,也不会走到对方的境内,两国从来没有发生过

边境纠纷,想不到你带兵来攻打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文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后人便把“风马牛不相及”引为成语。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在引用这句成语时,有的人引为“风马牛不相关”,也有的人干脆简化为“风马牛”。

风雨飘摇

“风雨飘摇”和“未雨绸缪”都出自《诗经·豳(读bīn宾)风鸱鸮(读chīxiāo痴消)》,传为周朝姬旦所作。

周武王灭商后二年病故,由他的儿子成王即位。但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他的叔父周公(姬旦)怕因此而引起诸侯叛乱,便摄政当国。成王的其他叔父(管叔鲜、蔡叔度等)对此极为不满,怀疑周公要取而代之。因此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相勾结,叛国作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经两年的努力,终于诛杀了武庚、管叔鲜,放逐了蔡叔度,平定了叛乱。之后,周公写了一篇名为《鸱鸮》的寓言诗呈送成王。其中有这样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读yǒu友]户。”(意思是在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根的皮把门窗绑牢。)“予宝翘翘,风雨所漂(今作“飘”)摇。”(意即所住的房子摇摇晃晃,在风雨中动荡不定。)成王收到这篇诗以后没有再说什么。后来事实证明周公并没有野心,他的忠心耿耿使成王非常感动。

后来,人们把“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简化成“未雨绸缪”,把“风雨所漂摇”简化成“风雨飘摇”,以前者来比喻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后者来比喻局势动荡不定。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又作“杜渐防微”、“杜渐防萌”,出自《后汉书·丁鸿传》。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掌握朝政,窦宪兄弟各掌大权,很多官吏只知道逢迎拍马,献媚取宠,政治混乱不堪。有一个名叫丁鸿的人,出身官宦之家。当时,他刚取代袁安为司徒。他眼看着窦氏专权,窦宪兄弟残害百姓,便借出现日蚀的机会,利用和帝的迷信心理,秘密地向和帝上了一份奏章。丁鸿在奏章中说:我听说太阳是君主的象征,月亮是臣下的象征。出现日蚀,是因为作臣子的侵夺了君主的权力。这一点,在周朝衰落的时候就已得到证明。在春秋时期,出现过三十六次日蚀,国君被手下的大臣杀死的有三十二人。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臣子的权力太重。现在大将军窦宪权力太大,上损君威,下悖人道,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而陛下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老天

通过日蚀这种现象给予告戒,我们确实应该注意,以防止祸殃的发生。如果您能亲自处理政事,把坏人坏事消灭于萌芽状态,那么,凶恶的祸源就会消除,吉祥的事情就会不断出现。(原文是:“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希望陛下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堵塞漏洞,消灭隐患,改政匡失,以顺天意。

和帝收到丁鸿的奏章,认为很有道理,过了十多天,便任命丁鸿为太尉兼管皇宫的警卫部队,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窦宪兄弟被迫自杀。

后来,人们便用“防微杜渐”(杜渐防微)或“杜渐防萌”,来形容在错误或坏事还未显著或刚刚发生时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负重致远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时期,在襄阳地区有一个叫庞统的人,字士元。此人博学多才,深通谋略,在当地声望极高,与诸葛孔明、司马德操齐名。最初他受荐投奔孙权,孙权见他相貌丑陋,不肯重用。后来,由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庞统前去投奔刘备,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公元210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故(当时庞统尚未投刘备),庞统送丧到会稽。东吴很多人久慕其名,与其结交,当他吊唁完毕即将西归时,东吴名士陆勣(读jī绩)、顾劭(读shào绍)、全琮等人与他在昌门一起聚会话别。彼此赤诚相见,无话不谈。庞统乘着酒兴,对聚会的东吴人士一一加以品评,他说:“陆子(陆勣)好比一匹老马,有超逸的才能;顾子(顾劭)好比一头老牛,能吃苦耐劳,背驮沉载而行远道(原文是‘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他又指着全琮说:“你好施慕名,虽然力差些,但也是当代难得的人才。”事后,有人问庞统;“在你的眼里,是不是认为陆勣的才能比顾劭强?”庞统说:“马儿虽好,但只能供一人乘坐,牛运载的岂止是一个人的重量?”顾劭听到这些话,与庞统的关系更密切了。

后来,人们用“负重致远”比喻能够担负重任。

负荆请罪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