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成语故事简短 > 第31章(第2页)

第31章(第2页)

“徒自欺诳”、“哄人而已”,用今天的语言解释之,即自欺欺人。这就是“掩耳盗铃”成语的真意。

庸人自扰

“庸人自扰”由“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变化来,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是唐玄宗时代人。他为官一贯宽大为怀,对犯错误的人,也总以教育为主,不轻意动刑。他在蒲州(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一带)刺史任上,在处理一个普通罪犯时,也只是批评了几句,就算完了。对此,他的下属书记员认为这样太轻了,提出应该给予杖刑(棒打)。陆象先说,批评一下就行了,他会理解我的话的,若一定要用杖刑,那就从你开始好了。书记员一听,吓得悄悄退出了。对此,陆象先不无感慨地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意思是: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办的事,只是遇上了那些平庸无能之辈,就把一些原来能够解决得好的事也给办糟了,增添了麻烦。这就是成语“庸人自扰”的来历及其含义。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又作“欲速不达”,出自《论语·子路》篇。为孔子的话,意思是:过于求快、求速,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这是子夏向老师孔子问政的故事。

子夏要到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现在山东省东部莒县境内)做总管,但他感到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干是好。临行前,他向孔子求教怎样办理政务,孔子稍稍想了想,便说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若过于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对老师这个指教很满意,便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欲罢不能

“欲罢不能”出自《论语·子罕》篇,为颜回的话,意思是说,想要中途停止下来是不可能的。

孔丘是我国古代首先

办私学的大教育家,他的学生很多,据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颜回又是七十二贤人中之首者,孔子对这位大弟子特别喜欢,曾直言道:“贤哉,回也!”而颜回对孔夫子的崇拜则更是达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论语》中有这样一段生动而形象的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意思是,颜渊(即颜回)非常感慨地叹息道:我的老师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他的学识是那么的渊博,以致使我抬头仰望,感到更崇高;努力钻研,感到更坚深,看着象在前面,忽然又象在后面,真是叫人看不透,学不完。夫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以各种书籍来丰富我的知识,以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我想止步不前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尽了我的所有才智为止才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是白居易的两句诗,出自《白氏长庆集·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別》诗共八句,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据传,白居易诗名传开,就是从这首开始的。这里有个故事。

白居易十六岁进京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应考,先去拜访诗人顾况。起先顾况并没有将这个少年放在眼里。他看到白诗署名“居易”二字时,竟然脱口而出道:长安米价甚贵,居住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可是,当他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竟拍案称绝,特别是对前四句,吟诵不辍,并改口说道:你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来,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春草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野火是怎么也烧不完的,就是年年都有火烧它,只要春天的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勃地长起来了。所以后人也就将此两句诗作成语用,或形容一物的顽强的生命力,或比喻革命力量的不可扑灭。

揠苗助长

“揠(读yà亚)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一次,孟子和公孙丑在谈话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宋国(在今安徽省北和河南东部一带)有一个性子过急的人,他老是嫌他家地里的禾苗生长慢,就跑去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向上拔了一拔。禾苗一下显得长高了好多。他疲劳不堪地回到家中,说:今天真是累得要命,我把地里的苗苗都拔了拔,帮助它们长快一点。他的儿子一听,赶快跑到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后人根据孟轲讲的这段故事,概括出“揠苗助长”成语,以比喻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将事情办糟。

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游刃有余”的原意指用刀宰牛,不管是割肉,还是砍骨头或剔骨头,刀的活动余地都很大,总是刀到肉下、骨肉分开。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事非常熟练、干净利落。

古时候,有个厨师,他宰牛动作非常迅速,很快就能把一条牛的肉与骨全部分解开来。别人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能如此熟练。他说,我主要是掌握住了事物的规律。开始宰牛时,眼前的牛都是一个整体。经三年的实践,再宰牛,看到的就不是全牛了。我顺着牛的全身结构,把各部分都分清,将刀**那经络、骨节及肉相连之处,解开容易得很。别人用刀很浪费,我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刀锋之利还象刚磨过似的。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我的刀比那空隙还薄。所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很薄的刀准确地插入各骨节的空隙当中,感到宽宽绰绰,活动的余地还大的很。接着,厨师又说了下边一段话:“动刀甚微,(读huò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是说:但是刀子在里边活动时,我还是很小心的,一丝不苟,只是到全部分解开来,牛的肉与骨头象泥土散落于地时那样,我方能有时间提刀站起来,向四面看看,感到心满意足。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为孟子教训齐宣王的故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游说魏国梁惠王、梁襄王之后,到了齐国。当时正是齐宣王在位。齐宣王一见孟老夫子到来,很高兴,便请他给谈谈关于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称霸的事迹。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他一听叫他谈“齐桓、晋文之事”,马上编造一个理由:“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们都没有谈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所谓他们称霸之事,没有传到后世,我也没有听到过。孟子还进一步说道:“如果还要我说,我就说说‘王道’吧”。

在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关于“王道”问题中,孟子提出要行仁政,以道德力量来统一天下,反对使用军队去扩张疆土。如不施仁政,是要和别的国家

结仇构怨的。当他发现齐宣王恰恰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国、楚国这些大国都能向他来朝贡,好自己作天下之盟主时,就毫不客气地说:“犹缘木而求鱼”。意思是:象爬到树上去捉鱼,根本不可能实现。齐宣王也不客气地说道:“竟然有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您这样的作法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尽力去干,必定有灾祸在后头。”

后人以“缘木求鱼”作成语用。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是绝对得不到结果的。

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出自《庄子·盗跖》篇,意思是胡说八道,拨弄是非。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极力反对儒家学说,并对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庄周在《盗跖》这篇文章里以编造的盗跖批孔丘的故事来攻击孔子。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6年)末年,奴隶起义领袖跖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沉重地打击了各诸侯国。孔子带着众弟子去见跖,企图说服跖停止攻战。对此,跖十分恼怒,大骂孔丘道:你这个花言巧语、造谣惑众的巧伪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你摇唇鼓舌,到处拨弄是非,你追名逐利,罪大恶极。给我赶快滚回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