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成语故事手抄报 > 第27章(第3页)

第27章(第3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寻章摘句:谋篇琢句地讲求词藻;雕虫:没什么大用处的技艺;辽海:指辽东半岛,因南临渤海,故称辽海。

诗的大意是:透过窗帘,看见破晓的残月象弯弓一样挂在天边;经常彻夜不眠地为谋篇琢句寻求词藻,成天就消磨在这雕虫小技之中。你难道没有看到辽东渤海一带,年年都在打仗吗?即便写出了象宋玉那样的好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

后来,人们就把“寻章摘句”引申为成语,原指寻求、摘取书本里的现成词句来丰富辞藻。现在又用来比喻套用前人章法、知识,没有创造性。

先忧后乐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史·范仲淹传》、《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就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的一个朱姓人家,寄人篱下受人凌辱的境遇,使得范仲淹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年龄稍大后,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事,更是昼夜苦读。

二十三岁那一年,他含泪辞别了母亲,不远千里,到著名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在学习期间,他的生活极其俭朴,为了磨炼自己的刻苦精神,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吃饭占去太多的时间,坚持每天只吃稀粥。冬天来了,便将稀粥冻成

块,吃时切一、二块。范仲淹的艰苦生活,使周围的同学很受感动。有一位同学是当地留守(地方官)的儿子,把范仲淹的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并从家里拿来一些上等饭菜送给他。范仲淹开始不肯收,后来,实在推辞不了,才勉强收下,但他却从不吃它。几天以后,这位留守的儿子看见这些食物都腐烂了,便问范仲淹:“我父亲听说你生活很苦,特地要我把这些饭菜送给你,而你却不肯吃,难道我们这样做得罪了你吗?”范仲淹回答说:“对你和你父亲的深情厚意,我非常感激。只是我吃惯了稀粥,要是现在吃得太好了,怕以后就吃不进稀粥了。”

宋真宗时,范仲淹中了进士,在北宋王朝中当了官。做官了,有了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他没忘掉了自己过去的贫困,仍然过着简朴生活。史书上就记载着范仲淹家“非宾客不重肉”。正因为这样,范仲淹为官清廉,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办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而对官场中那种贪污腐化的陋习,却嫉恶如仇,就是对于皇帝、权贵这方面的问题,他也敢直言,提出批评。天圣年间,江、淮、京东一带大旱,再加上蝗灾,百姓饥苦不堪。范仲淹当时在朝为右司谏,他请仁宗派官吏去赈济。终日在宫中宴饮享乐的仁宗,却不予理睬。范仲淹就对仁宗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被问得答不上话来,不得不派他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百姓。范仲淹每到一地,开仓分粮,救济受灾的民众。

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走向衰弱的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范仲淹早就有了改革朝政的思想和主张。他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改革的意见,但都未得到皇帝的理睬。直到公元1043年,宋仁宗在内扰外患的逼迫下,也感到再不改革,统治地位就维持不下去了,才向范仲淹等人问及治国之策。范仲淹便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的范仲淹,不可能找到根本解决北宋社会危机的途径。但从当时来看,他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及其实施,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次改革,由于贵族、官僚的反对,新政实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也被迫离开朝廷,到陕西、浙江的一些地方当了地方官,著名散文《岳阳楼记》,就是他改革失败以后的作品。在这篇散文里,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也正是他一生奋发以求的信念。

根据这个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先忧后乐”这个成语,比喻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有时也用来比喻事先能苦思劳作,则事后可得到安乐。

先发制人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发:开始动作,发动;制:限制,约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四处响应。这年9月,会稽(今浙江绍兴)郡郡守殷通,看到形势不妙,也怕会稽发生起义,就找着项羽的叔父项梁,说有要事相商,试探地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意思是说:长江西北一带全都起来造秦二世的反,这是秦王朝将要灭亡的时候了。我听说,先发就能制人,后发则为人所制。我想发兵,请你和桓楚来率领。当时,桓楚这个人因触犯秦王朝的刑律逃亡在外,项梁也早有起义的准备。于是便推说,桓楚逃亡的地方只有项羽才知道,就把项羽叫进来,乘机杀死了殷通。项梁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当众宣布起义。当地的老百姓本来都痛恨秦朝的官吏,现在项梁起来,杀了郡守,真是大快人心。他们都拥护项梁做了会稽郡守,立项羽为偏将。

那时候,项羽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乡里亲友中年龄跟他差不多的年轻人,都知项羽的本事,都乐意跟他在一块儿干。不到几天功夫,项羽这位偏将就有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些青年都是当地的子弟,旧时的相好,大家都重义气,就称为“八千子弟兵”。这支队伍,威风凛凛,勇气百倍,很有战斗力,成了项羽成就霸业的骨干力量。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现在多用来泛指先下手、早下手就能争取主动。

先斩后奏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酷吏传》。斩:杀头,封建时代的一种死刑;奏:指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口头或上疏陈述意见。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

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休戚相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休:喜;戚:忧伤,不幸。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继承王位以后,他害怕王室公子为争夺权利而招惹事端,就把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排斥到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去做臣子。姬周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虽然身在异国,却日日夜夜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安危、祸福。每当听说晋国发生了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就整日闷闷不乐;每当听到晋国有了喜庆之事时,他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很赞赏姬周这种品德,因此非常器重他。单襄公病重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我死了以后,你还要诚恳地对待姬周啊!他“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说:他对自己的国家那样关心,就是不忘本。将来他回到晋国,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果然,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杀。姬周回到了晋国,被拥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休戚相关”这个成语,比喻彼此利害一致,关系非常密切。

欣欣向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荣:茂盛。

陶渊明,又名潜,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县令后,就动身回乡隐居去了。在回乡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啊!要不然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官,让心被形体所驱使,这又怎么能不愁闷、悲伤呢?现在认识到过去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已无法不让它错了,可将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挽救。一回到家,又受到家人的欢迎,连忙取出酒来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院里的茂盛树木,心里真高兴啊!再到田园里去走一走,农夫们告诉他春天已经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说:树木春草长得生机蓬勃,山泉小河的水细细长流。

以后,陶渊明就把他返回家乡途中的心情和到家之初的生活见闻与自己的志趣,写成了一篇《归去来辞》。后来,人们就把文中“木欣欣以向荣”简化成“欣欣向荣”这个成语,原指草木长得茂盛。现在多用来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