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只要是看过的书或见过的东西,他都能强记下来。对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就象了解自己的手指手掌那样熟知。被拜为黄门侍郎以后,晋武帝曾经向他了解汉朝的宫室制度和许多封建权贵的情况,张华都能非常流利地回答出来,讲起来有声有色,使听的人忘记了疲倦(原文是“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有时他一边讲还一边在地上随手画出图解,晋武帝周围的人都被吸引过来观看。由于张华的才华出众,当时人们便把他比作战国时期郑国有名的相国子产。
后来,人们常用“应对如流”来形容回答问题不需多加思索,很畅快,很流利。
远走高飞
“远走高飞”原作“高飞远走”,出自《后汉书·卓茂传》。
东汉时期,在南阳地区有个叫卓茂的人。此人宽厚、仁慈。他担任密县县令时,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导下属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耐心,诚恳。因此,他的下属对他十分尊敬,都不忍心欺骗他。
可是,有一天有人却在他面前告他下属的一个亭长,说这个亭长受了此人送的大米、肉类。卓茂问:“是亭长主动向你要的?还是因为你有事求他他受了礼?还是你自动赠送给他的?”告状人回答:“是我主动送给他的。”卓茂又问:“既然你主动送他,为什么还要告他?”“我主动送他是因为怕他,所以来告。”卓茂便开导他:“大家住在一起,互相送点小礼品,这是正常的。你独独不想这样,难道你能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甚至离开人间吗?”(原文是:“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在卓茂的开导下,这个人才心悦诚服地回去。
人们引用“远走高飞”(或“高飞远走”)这句成语,比喻离开原来的地方,到遥远的地方去。也用来比喻摆脱困境,寻找出路。
忧心如焚
“忧心如焚”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公元前七百多年前的周幽王姬宫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暴君。他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把人民的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把朝廷大权交给尹氏,致使政治混乱,人心离散,国势日趋衰弱。
当时,有一个名叫家父的大夫对此深为忧虑,他希望周幽王能够看到危险,振作起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周王室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于是,他写了《节南山》一诗。诗中用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太师尹氏的罪恶,抒发了一般贵族和老百姓的忧愤,其中有这样几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读tán谈),不敢戏谈。”意思是说:威名赫赫的太师尹氏,人民一个个都在瞧着你,他们的心里忧愁得就象火烧一样,嘴里却不敢随便谈论。
周幽王不听大夫们的劝告,最后终于成了西周的末代君王。
上面的诗句中的“惔”意即焚烧,与“焚”同义。后来,人们把忧心如惔”改成“忧心如焚”,用来形容心绪不宁,非常忧虑、焦急。
余勇可贾
“余勇可贾(读ɡǔ古)”出自《左传·鲁成公二年》。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一次,齐顷公得罪了晋景公的特使郤克,郤克发誓要报仇。
公元前6**年,晋、齐两国的军队在靡笄(读jī)山下对阵。齐顷公与郤克在阵前答话未完,齐国一个勇力过人的将领高固冲入晋国的队伍,只见他举起区大的石头向晋军示威,在晋阵中横冲直撞,逢人便打,跳下战车,从晋军中抓了一个俘虏,又跳上自己的战车跑回到齐国的军营。然后,把战车系在齐军阵前的桑树根上,对齐国的将士们说:“我的勇力还没有用完,哪一位需要勇力,可以买我剩下的勇气。”(原文是:“欲勇者,贾余余勇。”)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余勇可贾”这个成语,形容力还没有使完。
余音绕梁
“余音绕梁”也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列子·汤问篇》。
战国时代秦国的薛谭向秦青学歌,未学好,即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提出回家。秦青并未阻止。他在给薛谭饯行时,有意唱了几支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罢,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学好,比老师还差得远着呢。于是决定不走了。秦青为了进一步启发和教育薛谭刻苦学歌,接着他又说了韩国善歌者韩娥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同借)食。既去而余音绕梁(读lì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这个故事的意思是:韩娥东去到齐国时,干粮吃完了,她就在齐国都城的雍门以卖唱换饭吃。她唱的非常好,以致她虽然离开了雍门,但歌子的余音仿佛一直在绕着屋梁,三日过了,还不止息。好象韩娥还在为他们歌唱,并没有离去。
后人以“余音绕梁”作成语,形容人的歌声非常优美动人,给人留下长久不忘的印象。
后人也有将“响遏行云”作成语用的。形容人的歌声雄壮嘹亮,上冲霄汉,阻止了行云的流动。
饮鸩止渴
“饮鸩(读zhèn镇)止渴”见于《后汉书·霍谞传》。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霍谞的人,性情明达笃厚,敢于申张正义。他先后担任金城太守、北海相、尚书仆射、河南尹,司隶校尉、少府、廷尉等职,很受汉桓帝的信任。
霍谞十五岁那年,有人在大将军梁商面前诬告霍谞的舅舅宋光,说宋光擅自删改朝廷的法令,致使宋光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苦不堪言,霍谞为了救舅舅出狱,勇敢地写信给梁商,替宋光辩解。信中说:宋光出身高贵,一向按常规办事。他身为一州之长,即使对法令有某种不同意见,完全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哪会冒着杀头的危险擅自删改朝廷的法令呢?比如,有人肚子饿了,拿附子(一种毒性很大的植物)来充饥,口渴了,用鸩(一种毒鸟)
的羽毛泡的酒来解渴,不等这些东西进入肠胃,这个人的呼吸就会停止。这样的事情,宋光怎么能做呢?(原文是:“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霍谞在信中再三要求梁商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梁商收到霍谞的信,十分赞赏霍谞的才志,见他说得有理,便根据他的要求,很快赦免了宋光的罪过。霍谞也因此大出其名。
后来,人们把“止渴于鸩毒”简化成“饮鸩止渴”成语,比喻只图暂时解决一下跟前的困难,而不顾将来必然会引起的严重后果。
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出自《晋书·杜预传》。
杜预,字元凯,晋代杜陵人。他学问渊博,见识广远,能文能武。当文官时,经常提出安邦治国的好建议,当武将时,率军打仗屡建战功。晋武帝司马炎时,杜预被拜为镇南大将军,总督荆州一带的军事。
公元280年,杜预奉命带领军队去进攻东吴。他调兵遣将,不到十天,就接连攻占了东吴的许多城池,接着又用计活捉了东吴都督孙歆以下将官多人。这时,有人主张就此收兵。理由是:东吴建国很多年,有相当大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将它彻底打垮。而且时值盛夏,气候炎热,河水因暴雨而泛滥,疾病、瘟疫很容易流行,对大部队作战十分不利。如果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进攻。结果可能比现在进攻要好得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而主张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不给东吴以喘息之机。他说:“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读yuè)毅藉济西一仗,一鼓作气连下齐国数十城,最后差点儿把齐国吞并。而我们现在连胜几仗,军威大振。以这种斗志旺盛的军队去进攻连吃败仗、志气低落的吴军,就好比用利刀破竹子一样,一开头破了几节,后面的只要碰到刀刃就会自然破开(原文是‘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不要再费很大气力了。”
杜预说服了大家,指挥各路晋军继续进攻,很快便把东吴灭掉了。为此,他再一次受到晋武帝的嘉奖。
后人从这个故事引出“迎刃而解”和“势如破竹”这两个成语,二者意思相近。前者一般用来比喻事情进行得非常得手,问题解决得非常顺利,后者含有一种气势,一般用来形容军队作战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