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更重要的事情,还是放到了政体的改革上,所谓的三院六部也就慢慢拿到了明面上。
鉴于凄惨的后世教训,刘辩满怀壮志,决心对大汉政体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这一变革对于国家乃至华夏大地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刘辩觉得之前安排依旧妥当,且有德高望重且学识渊博的卢植来暗中配合自己。
毕竟卢植在朝堂之上极具威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影响力,全力为刘辩的改革举措摇旗呐喊、出谋划策。
本以为有如此助力,改革之路虽会有坎坷,但也应能稳步推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然而,现实却给了刘辩重重一击,改革所遭遇的阻力超乎想象地强大。
司法与立法的独立,这一在后世看来极为合理且必要的理念,在此时却触动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那些身处高位、手握重权之人。
地方上的县令、郡守们,他们长期在自己的辖区内独揽大权,习惯了一手遮天的治理模式,司法与立法一旦独立,他们的权力将会被极大地削弱,再也无法肆意妄为地操控地方事务。
而朝廷中央,亦是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在这个“刑不上士大夫”的时代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里,官员们早已习惯了一种相对宽松的自我约束,但对别人严厉控制的模式。
虽然贪腐霸权的风险看似存在,犯罪成本看似颇高,但实际上却有着诸多潜规则和漏洞。
很多时候,官员们是否被惩处并非取决于其罪行本身,而是取决于背后的势力。
倘若后台稳固,即便贪腐霸权行径昭然若揭,也能安然无恙;
反之,一旦后台崩塌,哪怕自身清正廉洁,也可能被牵连其中,无辜遭殃。
这就如同一场残酷而荒谬的官场游戏,官员们的命运更多地被后台势力所左右,而非公正的律法。
再者,即便有官员因贪腐霸权被抓,在众人眼中,这也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献祭”。
皇帝和广大庶民被视为那威严而又懵懂的“河神”,当民怨沸腾,官场的贪腐之风引起公愤时,朝廷便会挑出一个倒霉的官员来惩处,以平息众怒,就像向河神献祭一般,只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交代,而并非真正想要彻底整治贪腐。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官员依旧能够在无人有效监管的环境里,继续过着恣意逍遥、纸醉金迷的生活。
刘辩为了推进改革,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与妥协精神,他毅然决定将内朝的权力拿出,与外朝进行合并,试图以此来平衡各方利益,换取世家豪族和官员们的支持。
然而,他的这一让步并未得到预期的效果。
广大的世家豪族们,他们的贪欲犹如无底深渊,根本无法被满足。
他们贪恋手中的权力,害怕任何可能削弱其家族势力的变革。
这些世家豪族们心怀不满,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们迅速指使自己在各地和朝廷中的代言人——那些官员们,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
太学生们被他们利用,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游行请愿,高呼着各种反对改革的口号,他们年轻气盛,却被人误导,成为了这场权力博弈中的棋子;
议郎们在朝堂之上,不顾礼仪,言辞激烈地狂喷刘辩的改革方案,试图以舆论压力迫使刘辩放弃;
尚书们则纷纷上书,引经据典,列举各种所谓的“弊端”,试图从理论层面否定改革的必要性。
整个朝廷上下,一时间被反对的声浪所淹没,刘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
当这股反对的浪潮汹涌袭来,刘辩神色冷峻,目光坚定如磐石,心中毫无退缩之意。
他深知此刻若有丝毫动摇,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大汉的未来也将再次陷入无尽的黑暗与混乱之中,只不过是早几年还是晚几年的事情。
除非等到列强工业革命之后,撬开这片大陆的愚昧大门。
我都穿越过来了,为什么不能引领世界呢!
这种情况下,一己之力对抗全天下,自然是不明智的。
于是,他果断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掌握兵权的部曲将领们,决定与他们深入探讨这一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刘辩召集众将至一处宽敞的殿堂之中,自己端坐在高位之上,身姿挺拔,气场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