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何尝不想知道,这究竟是何故。
但很显然,班归、朗日2人,比赵旻还要疑惑。
那么……
此事便显得颇为吊诡。
康居国的兵卒们,莫非是真的怂了?
还是说,其中隐藏着1个天大的阴谋?
班归、朗日见赵旻沉默不语,心中同时感觉“咯噔”1下。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蜀汉官僚的强制迁徙,与“成都之乱”和“司马昭的寿命”有关。
邓艾灭蜀之初(263),并未折辱羞辱蜀汉君臣。
其人反而建议将刘禅留在成都,以做“宽仁”表率,借此招降东吴。
(邓艾曰)若便送(刘)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
宜权停留。
--《魏书邓艾传》
但司马昭(魏朝的实际统治者)坚决反对,又对邓艾“擅署爵位”(封刘禅为扶风王)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
文王(司马昭)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
--《魏书邓艾传》
侧面可见迁徙蜀汉君臣,是司马氏的既定构想。
当然,也要强调1点,伐蜀的初衷是司马氏为了消弭弑君(高贵乡公之难)的负面影响。
但邓艾奇兵功成,司马昭也很自然地会产生新的应对计划。
随着邓艾、钟会、姜维等军阀相继在蜀中作乱(264),司马昭遂加速迁徙蜀汉君臣的计划。
实际在平乱的当月(正月)便开始对蜀人“逼迁”。
这也与司马昭的年龄有关。
因为迁徙蜀人(264)的翌年,司马昭便病死(265)。
考虑到彼时晋王嗣子司马炎资望尚浅(2十8岁)且魏朝尚存,这无疑是司马昭临终,替嗣君“消弭外患”的举动。
如果对比西晋灭吴,扬州士大夫的政治待遇,可以发现蜀汉君臣,确实遭到了严厉的训诫与打击。
吴人仕晋规模,颇为可观;
蜀汉仕晋案例,则屈指可数。
以结果而论,姜维当年的叛乱复国计划(264),因为彻底失败,实际断绝了蜀人在魏晋的仕宦机会。
蜀汉君臣,因此沦为西晋统治者眼中的“好乱乐祸之徒”。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
父收,蜀郡太守。
(张)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
--《晋书张载传》
姜维好心办坏事,可谓悲剧。
当然了,不能因此指责姜维。
姜维无愧于英雄2字!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