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非常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人,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很厉害、很厉害——三个“很厉害”一个都不能少——的人。
所以,我在遭遇别人的否定和不认同时,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我会认为这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非常豁达,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1次做不成,就做100次;100次做不成,就做10000次,直到做成为止。
如果我不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那我生而有憾!
我崇尚“先干再说”。
我做所有事情,包括写文章,都是从先做出一个特别不完美的版本开始的。不管有多不完美,都首先要有,然后再修改、迭代,修改完了再看,看完以后再改,一般改3~5次,就能实现“从0到1”的蜕变,然后再改5~10次,实现“从1到10”的飞跃。
我从小闭环开始,用对的方法做成了很多事,后来又靠工作赚回一些钱,慢慢赚到了第二个100万、第三个100万……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万事俱备再出发”这回事。
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办公室里有这么一句标语:Doneisbetterthanperfect。
意思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会经常让自己闲下来做复盘和自我“清洗”。
黑格尔有句名言:博学不是真理。哲学家王东岳认为,思想整顿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
其实,时间管理是一个伪命题,博学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区别的最大原因在于对时间的利用率,能否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否洞察本质。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复盘来实现。
我喜欢复盘,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都会复盘。
我习惯早晨洗澡,在密闭的屋子里,在花洒喷出的水的压力下思考人生,“冲洗”思想;我习惯晚上下班后独自去泡温泉,放空自己,漫无目的地思考和复盘。
我经常回顾我某一阶段的自我成长: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好?
我会研究“大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相比听“大咖”说了什么,我更关注他们做了什么,因为他们的有些话就是自我宣传,就是为了应对媒体,炒出热度。
相比研究“大咖”的现在,我更喜欢关注他们的过去,关注他们还未崭露头角时的经历。人的所有决策,底层逻辑一定是来源于他们过去的一套成功的选择逻辑。
然后,我发现了两点:
1。“大咖”都坚守着世间最简单的真知和信念,并且知行合一。
如果有机会采访《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我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对您来说重要的10条原则是什么?
我们往往喜欢挖掘大佬身上的特质、优点甚至成功秘籍,其实他们讲的很多都是简单朴素的道理,比如很多企业家都在研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老子的《道德经》。
大道至简,其实,很多底层逻辑、原则我们早已知道,只是,“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也不等于“做到”。因为懂得常识的人很多,但践行常识的人太少。正如杰克·韦尔奇留下的一句箴言: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2。“大咖”也是普通人,他们不应该被神化,你和“大咖”之间的差距也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搜狐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坚持每天只睡4个小时;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一鸣强调延迟满足感,没有短期欲望;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每天工作12小时,还在坚持健身……
外界新闻报道总是喜欢写“成王败寇”的故事,把成功者过度夸大,其实他们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也有欲望,也有不足。
张一鸣在字节跳动9周年年会上说,外界传他是神人,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直工作,没有欲望。其实不然,他说,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别有规律,也不算特别有纪律性,经常看手机,听音乐,看头条,浏览抖音和西瓜视频,跟外界传说的不太一样。有时候他晚上计划做一项工作,后来被西瓜视频上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就玩手机玩了很久。睡前又有点懊恼,觉得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就报复性地工作一会儿,结果又导致晚睡,第二天在重要会议上精神很不好。他说,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做的就是赶紧休息。他现在虽然还是经常没有计划性,但至少发现太晚了的时候不懊恼,马上去睡觉。
写到这里,我停了停笔,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那段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