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道德经》是《易经·乾卦》的方法论,那么《论语》也可以看作《易经·坤卦》的方法论。
《彖》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达到了至极啊,生成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成长,它却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大地厚重而载孕着万物,功德广阔无穷。它蕴藏着恢弘、光明、远大的能量,使万物受到滋养而顺利成长。母马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的性情柔和温顺,有利于守持正道。君子应该仿效这种品德而行动,争先就会迷失正道,顺从则会找到常道。
乾健坤随,这是《易经》着重阐述的一个道理,适用在家庭中是夫唱妇随;适用在君臣之间,就是《论语·颜渊》中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各安其事,各尽其责。
君主和臣子应该要有什么样子呢?
《论语·八佾》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国君要依礼对待臣子,臣子要忠心侍奉国君。
倘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如之奈何?
《论语·颜渊》回答说: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是齐景公对孔子说的。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齐景公觉得,如果君王没有君王的样子,会被砸掉饭碗,连饭也没得吃了。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说得更直白。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主对待臣子如同手足,则臣子把君主当做心腹;君主对待臣子如同犬马,则臣子把君主当作一般人;君主对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则臣子把君主当作强盗和仇敌。
这就是先秦儒家“君臣对等不平等”的观念。到了汉朝,董仲舒在汉武帝支持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君臣相处之道至此开始变味。
何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文解字》曰:纲,维紘绳也。纲,是提渔网的那根主绳。《吕氏春秋·用民》中说:“一引其纲,万目皆张。”提起渔网上的那根大绳子,所有的网眼都张开来。
宋朝以前对三纲的解释仍然符合君臣对等之意,大致都是榜样、垂范的意思。如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中说:“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大致是说身为君王、父亲和丈夫,要做臣子、儿子和妻子的好榜样。
元朝以后,对三纲的解释开始变得奴性十足。元朝大儒吴澄说:“为之纲者,为之天也。”纲,就是天,要绝对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言及三纲之道“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他说君、父、夫都是天,是至尊,进而提出“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跟着姓名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