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儿连忙看去,文书之中写着:
朵颜卫与福余卫,每年向明廷纳贡一千匹战马,羊、牛等牲畜两千头。
朵颜卫与福余卫首领迁徙大宁城,享受荣华富贵,两卫事宜,由大宁都司代劳。
哈儿的手都在颤抖,马匹和牲畜都是小事,可要将首领迁徙大宁城,说是享受荣华,那不就是变相的软禁吗?
这样的话,朵颜卫、福余卫都不是自己的了,直接成为了大宁都司的手下了,还怎么行?
这一点,绝不能同意!
天力度再一次出发,见到了盛庸,拿出了最后的条件:“大宁城有宁王就足够了,首领们还是习惯住在草原的帐篷里,呵呵,那什么,我们愿意每年向明廷纳贡一千五百匹战马。”
“不行!”
盛庸坚决拒绝。
“其中五百匹是母马!”
天力度咬牙道。
盛庸瞪大眼,一拍大腿,道:“不行,至少八百母马!”
需要帮他们一把(一更)
每年进贡一千五百匹就
能让盛庸满意?
很多人一定会拍着大腿骂人,这算什么,一千五百匹马这不是打发叫花子,怎么滴也得要要个一万匹。
但现实是,一年一千五百匹马,这在整个大明朝的历史中,已经算是极高的价码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永乐时期,被朱棣收拾的鞑靼、瓦剌与兀良哈三卫,都曾给大明朝贡马,贡马的规模是多少?
看一组数据:
永乐十年,阿鲁台给大明贡马二百匹。
永乐十六年,阿鲁台给大明贡马七十匹。
宣德五年,阿鲁台给大明贡马一千二百八十匹。这个数量不少,但这是因为阿鲁台打架没打赢,不少收负伤了,拿这么多马,是找大明换金疮药的……
这要命的时候,才拿出一千二百八十匹马,平时要朵颜卫与福余卫一千五百匹还少吗?
绝不少了。
要知道朵颜卫与福余卫的实力、势力范围远不如鞑靼,而且马往往一年只能生一个,它不像羊,一胎还能两三个乃至更多一些。
一年抽一千五百匹,这个数量对脱鲁忽察儿而言已经是可以承受的临界值了。
最关键的,人家可以给一多半母马啊。
别看鞑靼与瓦剌每年进贡什么的,他们也有不少小心思,每次进贡母马的数量都是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没有母马,大明总不能用一群公马造小马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