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咨询报告(重置版)
该节选段落是白顾问为出版物小册子(被迫)所撰写的重制版。
……
基础背景。
案主,男,26岁,艺术工作者,演员,唱作人,社会活动家,高中肄业。
原生家庭和家庭所处的乡村环境较为恶劣。
确有的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死去的一名妹妹(称其死亡时不到一岁,“还不如院旁石墩子大”)。
不可考证存在和去向的家庭成员有:被父亲卖掉的大姐、走失的二哥、病死的三姐。
案主从母亲口中得知三位哥哥姐姐的存在,但从未见过,不排除母亲“发疯”(原话)、“妄想症发作”的可能性,只是在房中确有见过不少女孩儿的衣物、玩具,它们在妹妹出生前就存在。这点印象深刻。
家庭关系“万分”不和谐,父亲赌博、酗酒、家暴,母亲软弱、忍受、“怨天尤人却无所作为”,房子是“细菌、病毒、蚊虫、灰尘的家,而不是他的家”。
我曾探访过案主的故乡,寻到了房屋原址,如果长期不清扫,那样的房屋的确容易积灰,生长青苔和其他植物,四害繁殖……案主从小体弱多病,极少去过镇上的医院,因为“没钱”和“没有治病的意识”,甚至没有防范意识,食物只要能咽就吃,不挑食,不检查是否过期。
根据案主的说法,小学至初中阶段因为身高、面貌、气味、成绩等原因被排挤和欺负。只有少数朋友愿意接受他,愿意交流,分享玩具或食物。他不喜欢去学校,逃课,喜欢找吃的和到处玩,偷偷盗行为不止一次,没有负罪感,被抓住、被打只会委屈和愤懑,下次还偷。跑步技能得到“训练”。
高中时案主身高渐长,学会了(“不得不学会”)结交朋友,以保证自己不被欺负和能到别家“蹭饭”。那个时期的家乡(村子)很不安全,抢劫盗窃成风,时常发生街头斗殴事件,“每天至少一例打架案”,每个人都得有兄弟有人脉、会点功夫、拿手技能(比如长跑)不然就是“挨打的份”。案主称他笼络了一帮人抱成团体,有过或常年有被欺负经历的人、忍气吞声的人、女孩尤其是有家庭成员的女孩……
“大哥”和“真心为大哥跑腿的小弟”是不愿搭理他的,只好自己“搞出一个互助团体”。
咨询过程中案主十分抗拒提起幼年--中学这段经历,毫不掩饰厌恶和鄙夷,抱有强烈负面看法。但提及过去的心境和情绪状态,却只有:“只会因为饿肚子和生病难受、因为被抓被打愤懑,躲过就好了,没有多想”。
我与案主相识八年,断联两年。
相识在我大学二年级时,这段“非正式咨询”时期,见面时间不规律,场合不正式。
正式咨询时的第一个阶段。
每月1次见面,每次1个小时,他的表现大致有三个渐进式的变化,前期含蓄腼腆,回避眼神接触;中期风趣幽默,表情与眼神放松得体;后期色情化严重,屡屡尝试提出过分的肢体接触。
第一个阶段的三个时期都以语言交流为主。
正式咨询时的第二阶段。
平均每月2-3次面谈,有时每月1次。
前期每月两三次,场合极其不正式,大量夸张的活现,兴许是他隐隐意识到话语和神态不足以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涵;后期咨询时间不规律,场合混乱,我开始经历大量明显的反移情,我没有及时处理好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