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冯暄小心地将册子收入怀中,连连点头。
“小弟知道兄长贯是重友广交,本是好的,但在京中任职,这就是祸根之源。”
“做京官,只有上下级,而无兄弟朋友情。”
“好在现在的兵部,正是卫王主持。”
“殿下乃不世出人物,经天纬地,正派豁达,是当今朝堂之中正气所在之由。”
“所以,兄长到了京都,大可不必张皇四顾、漫无头绪。”
“这份拜帖和书信,小弟已经为您备齐,到了洛阳宅中落脚之后,便去寻机拜访卫王殿下,到时一切全听殿下指点就是。”
听闻弟弟此话,冯暄如释重负。
他的心情,突然之间变得晴朗舒畅起来。
卫王,真名杨子灿,据说还是骁果卫大将军,本是大隋附庸之地的小王子,可是一入朝堂便青云直上、大放光彩。
他不仅组建了天下一等雄兵骁果卫,而且还亲率大军到处征战,特别是在阴山白道岭一举打残了由突厥王亲率的举国铁骑,从此大隋北方再无劲敌边患。
按照传言,卫王这个一字王爵,就是这泼天大功而来。
更厉害的是,自从卫王领军便从无败绩;即使是担任各方总管,也是政绩卓着、匪患渐消、民生安乐。
这样的人物,都被大隋天下百姓传成了万家生佛、真武大帝下凡,据说不少地方还都为他立了生祠,可后来都被官家一一拆毁。
既然弟弟现在如此说,自是表明他已经代表岭南老冯家站了卫王的队。
如此,他冯暄自然可算在京中有了依靠和跟脚。
“还有啊,你在兵部之中公干,一定要公私分明,万万不可因为讲义气就违背了原则,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之事。”
“卫王虽非嫉恶如仇,但绝对心有正气。”
“兄长每逢决断,需先警醒自问,想想每一步都势必关系吾岭南冯家的兴亡生死、先祖荣誉。一旦行将踏错,万劫不复!”
“任上事方便请教卫王的,自要大胆相问;不便问得,及时传书小弟,吾自当竭力为兄长谋划一番!”
冯盎的话,说得慎重无比。
显然,他此时已经是以家主的口吻给即将入京为官的家族子弟进行入职培训。
冯暄自是知道其中的厉害,连连点头应诺。
……
最后,冯盎抓着兄长那结实的双手。
“兄长,小弟知道这有些话您可能并不爱听,但这都是我作为亲弟弟必须对您的告诫。”
“小弟当然希望兄长此去京城能闯出一番大事业,但同时,我也更希望兄长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回来。”
“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明白您不是一个人。”
“您背后,还有我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有我们老冯家这个大家族。”
……
大业十四年,初冬。
岭南冯家嫡长子冯暄,举家前往东都洛阳,至兵部右侍郎位任职。
二
转眼之间,又是一月过去。
当冯盎收到左路军罗士信、高安的军报之时,他也迎来了另一支奉诏北上协助剿匪的军队——八千钦州地方府兵。
主将鹰扬郎将宁洄藻,可能声名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