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古德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理观强,他可以在今生当中直接悟入无生法忍。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受我们末法时代的钝根菩萨,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我们偏重在事修。事修的人就必须要往生净土而成就三不退。这两种差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念佛,你看很多人念佛今生成就的。慧远大师今生就成就了,他一生当中三次见到弥陀,都是遍满虚空。我们一般人当然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念佛的追求目标是什么?就是归于净土。我们是到净土以后再成就无生法忍。所以这个地方有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悟入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最好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就是以一念忆佛念佛的心来统摄六根,使令我们的正念能够念念地相续下去。要按印光大师的说法,就是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也是以一句佛号来净念相继。依止这样的一种念佛法门,在整个成就三摩地的过程当中是最为殊胜的。
我想,我们一般人念佛的重点,应该都不是成就无生法忍,在末法时代大概就是成就往生的多。当然,这个往生,它的重点就是要感应道交。你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让你这一念心跟佛的心能够念念地感应道交。
那么感应道交的关键在哪里呢?天亲菩萨提出四个字。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一个人念佛能够成就,偏重在“一心归命”。这个“一心归命”,其实开展出来就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它整个修行的主要根据,其实来自于弥陀的本愿,特别是第十八愿,所谓的十念必生,说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愿行三资粮。
我看古德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善导大师很强调“至心信乐”。善导大师在诠释净土宗的成败关键,他强调信心,他以“信”来统摄三资粮。当然不是说愿不重要,也不是说行不重要,善导大师认为信是最重要。那他这个“信”是怎么样?他那个“信”,他讲出一个观念说,念佛的人什么叫作有信心呢?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念念之间顺从本愿,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说,欸,我念佛,我是业障凡夫,我可不可以往生?你还在打妄想,你没有顺从本愿,你没有信心!以善导大师的标准,念佛人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你整个就是进入弥陀的功德了,你不能有任何的讲话的余地。你说,欸,我业障深重,我善根不够!这个表示你心中还在抗拒本愿,就是你抗拒本愿,你还有你的想法。所以善导大师在诠释往生的关键的时候,他就是说,你念佛的时候,关键不在你这个人是不是业障深重;只要你心中提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是整个靠到佛的功德上,你心中没有任何想法,就是把自己空掉,心中只有佛,这个就是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解释信心是这样讲。
但是,蕅益大师在解释三资粮的时候,我们看《弥陀要解》,他是比较偏重在“欲生我国”。他认为发愿是最重要,就是你要如实地经常去观想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去观想娑婆世界的过失,然后使令自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善导大师比较偏重在对佛的皈依,对佛本愿的皈依,蕅益大师比较偏重在对净土的好乐,产生对娑婆的厌离。当然,这两个各有各的传承,诸位在实际操作当中,这两个当然都有它的好处。总而言之,从往生的角度,其实从历代祖师的开示,这个念佛还不是关键,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跟往生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这个是决定你的品位。你能不能够往生,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跟往生净土的愿力这两个是关键,这两个是主导性的关键。所以说,念佛法门,其实它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就是你不管用什么方法,你的心跟弥陀的心要能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这个关键在于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对于净土的一种愿望,依此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法门被古德判作他力门果地教,是这个意思。
辛五、耳根圆通分二:壬一、叙悟缘起;壬二、牒证结答这是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正宗,它正式加被本经的当机。因为阿难尊者多生多劫都是多闻,以耳根听闻佛法。佛陀说,你多生多劫听闻佛法都是向外攀缘,你不如一日一夜当中来反闻闻自性。就是,你听闻佛法,是谁在听闻?你应该从听闻佛法当中产生回光返照。所以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是加被当机众,使令他能够就路还家,所以就把它放在最后面,而且是对整个修学的过程详细地加以开展、加以说明。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叙悟缘起,第二个牒证结答。
壬一、叙悟缘起分三:癸一、值佛禀教;癸二、依教修证;癸三、由证起用壬一是教化主观世音菩萨叙述自己开悟真如本性的整个因缘。这个地方有三段:一,值佛禀教;二,依教修证;三,由证起用。
癸一、值佛禀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值佛禀教”就是遇到了古佛而禀受教法。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耳根圆通”的主要修学者就是观世音菩萨。所有的菩萨都是以功德安立名称的,他有这种功德,所以他有这个名称。那么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安立是怎么回事呢?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从这个菩萨因地的修证来说。因为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察音声而产生反闻闻自性,就是菩萨在听闻音声的时候,他不随外在的音声而转,而回光返照,去观察能闻是谁,从这个地方而悟入了整个圆通。从音声悟入圆通,所以叫观世音。这是第一个。
其次,从他的果地功德来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以后,他等于是,十方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他是寻声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寻着众生的音声来救拔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叫作观世音。
这个地方有因果两层的意思。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回忆过去的一段因缘。他说,我自己回忆,在往昔犹如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尊佛叫作观音如来,就是观音古佛。我在彼佛的地方发了菩提心,就是从那个地方等于受了菩萨戒,立下了四弘誓愿。那么彼观世音如来就教我怎么修行呢?就是教我从闻思修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在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修学大乘法门的时候,他的老师教他的修学就是三个次第,闻、思、修。当然,这个地方从古德的注解当中来看,跟我们一般的闻思修不太一样。我们解释一下。
它这个闻慧,是听闻法音,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是从文字的般若听闻法音,从佛陀、善知识的音声当中回光返照,念念照常理。我们开始知道,原来我们虽然是活在根尘识的生灭因缘,但是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这个时候你能够了解到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叫作闻慧,你能够产生这样的一个信解。
思慧就是你遇境逢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能够产生反闻闻自性的观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所缘境的时候,开始去回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这个时候你产生观照力,这个就是思慧。
念念之中,旋根脱尘,息灭烦恼,开显自性,这个就是修慧了。这个修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有那种破恶的功能。破除烦恼,开显自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
不过,我们从临命终的角度来说,其实你的思慧成就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成就禅定,但你那个观照力要现前。所以印光大师的观念是说,念佛人不一定要断烦恼,但是你要做到什么?最基本的要求:“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是往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生起妄想,因为这个妄想不管你什么临命终、平常的,它平常就打习惯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妄想一定会现前。我们是断不了它的。但重点你要能够不随它而转,这个是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