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01章 > 第97节(第3页)

第97节(第3页)

至于活字印刷本,只有二十册。

算下比例,活字印刷的书籍,占比只有百分之二,嗯,其中很可能有几本还是自家族谱……

古人都喜欢抄书,即能锻炼书法,还能学习学问,最主要的是,省钱不是。

当然,抄书不省钱的也有例外,那就是明代历史上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动员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超出两万一千六百余人。

这本书可谓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手抄本,约三亿七千万字,全部都是人工,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

朱允炆打造中华书局,直接奔着钱去的,若是选择手写的方式,那猴年马月能赚到钱去?

活字印刷成本低,操作便捷,应该使用活字印刷?

不,成本低,只是隐藏在少量刊印之后的假象,若大规模刊印,活字印刷的成本,未必低。

从工序上来看,活字印刷,每次都需先排版、校对,印好之后,需要将活字归位,看似简单,没什么成本,但是,排版、校对是需要识字的人来干的。

都识字了,谁不希望考科举,会来书坊打工?

就算科举不中,那不是还有书院、私塾,文人都有骨气,怎么滴也不愿意做没品的匠人。

仅招人这一项,便是问题。

招来之后,工钱还不能少,否则人家也是会罢工的……

可雕版印刷就不一样了。

雕版匠人不需要识字,只需要雕刻便可以。

而且一块雕版应用寿命很长,多达三万余次,印刷之后,洗洗风干,下次可以直接拿来用,既不用排版,也不需要二次校对。

一次付费,保用终身。

甚至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朝递修板(本)”,一个雕版,由宋延续至元,又延续至明,数百年都在用。

当然,次数多了,印刷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如此一对比,你就会发现,虽然雕版耗时耗力,但无论是从综合成本、效率,还是从成品质量来看,都明显优越于活字印刷。

这也是明清时期,雕版印刷长盛不衰的原因。

纵然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也因其成本高昂,范围有限,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允炆接过掌司送来的雕版,轻轻抚摸过,问道:“这是什么木料?”

“回皇上,这是上好的杜梨木,一些雕版,则采取的是枣木。”

“带朕去雕版房看看。”

朱允炆吩咐道。

掌司不敢怠慢,前面引路。

雕版区域在后院的池塘边,朱允炆看到池塘里压着不少木头,不由停下脚步,问道:“这些木头,是做什么用的?”

“皇上,这些是杜梨木、梨木与枣木。在挑选好木料之后,需要在水中浸泡半年,然后捞出来风干,才可以打出帖板,然后再安排匠人刨平,打磨,才能上板。”

掌司对于印刷一道了若指掌,见朱允炆有兴趣,便多解释了一些。

朱允炆面色肃然,沉声道:“看书者众,不过目视文字。可谁能想到,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有着繁复的过程。这些匠人,都是有贡献的,应该嘉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