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百姓产出百斤粮食,只需上缴三斤。
因此,明朝初期的税收相当有限。
加之明朝初期因战乱导致人口锐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致使大明七成至八成的土地荒芜。
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鼓励移民和百姓开垦荒地。
为了加速全国耕地的开发,朝廷甚至出台了一项惠农政策。
即新开垦的土地享有三年的免税期。
这进一步减少了大明朝廷的收入。
最关键的是,大明初期根本没有商业税。
没有商税,所有的税收都来自农业,而农业又因战后人口锐减而受损。
因此,大明初期的财政状况极为严峻。
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若非在战时消灭了许多元朝贵族,掠夺了大量战利品,大明朝廷早已难以为继。
这也是朱元璋当年在给官员发薪时考虑发行白条,印制大明宝钞的原因。
因此,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已经非常清晰,即基础的农业税收,加上查抄所得,以及海上贸易。
农业税就不多说了。
如此低的农业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低,没有之一。
仅能维持朝廷的基本运作。
而查抄官员所得,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剩下的就只有海上贸易了。
那么海上贸易的利润究竟有多高呢?可以参考大明朝廷的支出情况。
首先是战争,自明朝建立以来,与蒙古人的战争从未停歇。
即便洪武五年的北伐战争失败,战争也未停止。
只是从主动进攻转变为防守。
直到现在,战争仍在继续。
北方的九边重镇,更是频繁与北元交战。
古代战争是最耗费金钱的。
这样的战争开销,如果仅靠大明朝廷的基础农业税收,显然是无法支撑的。
当然,与朝廷的另一项支出相比,九边重镇的战争消耗可能也不算什么。
那就是朱元璋推行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花费之巨,不言而喻。
据朱樉所知,他前世所在的龙国,每年的教育经费占总GDP的百分之四以上。
注意,不是国库税收的百分之四。
而是龙国总GDP的百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