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英年早逝的将领 > 3 章(第1页)

3 章(第1页)

早就失去联络多年,在残酷的环境下,很多游击队实际上跟土匪差不多了,对党的很多方针政策的变化都不理解。

所以呢,像这样一支并非完全由中共控制、国共两党都想取得控制权的队伍,对于担任正副军长的叶挺和项英两个人来说,就很尴尬了。而最尴尬的一个人则是叶挺,为什么?他是光杆司令一个,而像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那妥妥都是我党的人啊。

这还怎么玩?本来叶挺就是党外人士,新四军这些领导人甚至包括中央都不是对他很信任,也就是说没有拿他当自己人。尽管叶挺上任之前去了延安一趟并且相谈甚欢,但是毕竟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差那么一点事。加上叶挺在生活习惯上与大家的格格不入,所以叶挺在新四军中,反而成了客人一样,大家都对他彬彬有礼,但是很难跟其他人打成一片。

叶挺是北伐名将,跟国军上层比如顾祝同等人都很熟,还能直接和蒋介石搭上话,这是一个双刃刀。

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关系为新四军争取利益,比如武器、物资之类的,叶挺利用自己的人脉,确实为新四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和国民党的亲密关系,更加导致了我党同志对他的不信任感。

因此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建军初期,中央发给新四军部的一些电报,大多都是发给项英,指名发给叶挺的很少。但是有些内容需要作为军长的叶挺知道,如果直接把原件给叶挺看,上面没有叶挺的名字,这会让敏感的叶挺感到难堪;如果直接由项英口头转述,更加增加了叶挺是个外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前期,后期中央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慢慢有了改观。

中央发现了什么问题?那就是项英对中央指示的执行问题,以及项英无法调节跟叶挺关系的问题。

由于两人的关系问题,导致在一些决策方面影响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比如说在商议一件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项英和张云逸等人商议完,然后派一个参谋去通知叶挺,说军长那啥关于那个什么事,副军长和参谋长刚才商议了,来请示一下您的意见,这样做行不行?啊,你要考虑一下?不用考虑了,那啥小分队已经出发了,要不这次就这样定了吧……

这还怎么玩?

叶挺的愤怒可想而知,但是又不好直接闹翻。

咱们如果把自己代入当时的叶挺,估计能体会到叶挺那种既愤怒又无奈的心情。

所以后来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时,他写下了「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的悲叹,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再一个项英的问题就是路线执行问题。

国共共同抗日后,王明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方针,简单理解就是一切都听国民政府指挥安排。这自然和领导人的理念是完全不合的。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正确,你也不能说这个方针不对。当时认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中共高层不在少数,领导人还一度成了少数派。

但领导人早就看明白了,如果真的这样干,按照老蒋的一贯手法,肯定是把中共军队安排到第一线去跟日军硬拼,就中共那点军队,没几天就拼没了。

最终中央还是统一了思想,那就是在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坚持中共的独立自主。这样一来,灵活性就大了。

结果是啥?八路军在北方没几年由4万人发展到了30多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四军1937年10月成立时1万人左右,到1941年皖南事变时,则只有2。5万人,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发展。

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当然不能否认地域的影响,新四军所在地还没有完全沦陷,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发展有困难可以理解,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项英坚持王明路线,以服从统一战线为荣,对中央指示的东进北上的方针以种种理由推脱。

这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后,没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十万多人,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当时为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周恩来曾多次设法协调项英和叶挺的关系,希望他们以大局为重,精诚合作共图发展。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这两个人你谁也不能换掉。

叶挺不用说了,北伐名将,当时在国内有巨大的声誉,况且是国民政府指派的,如果把叶挺换掉,那很可能引起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应和舆论压力,破坏统一战线的大帽子就压到中共头上了。

项英更不用说。资格老得不得了不说,当时组建新四军的时候,是项英凭着自己在南方游击队中的巨大声望,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南方8省的游击队整合到了皖南,是新四军建军的最大功臣。

顺便说一句,当时南方的游击队都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战斗,缺吃少穿没有任何外援不说,更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基本就是自己说了算,各自为战,对中央的组织变化和政策方针的变化一无所知。

当时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跟他们说以后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