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将这些炮兵交错布置成前后两百,五十门火炮在两三百米的作战宽度上也可以做到每隔十米就是一门大炮了!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目前的战场宽度限制下,即便是张彦的炮兵营火炮配备率为百人一炮,五十门火炮的总数量都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数万人规模的战场需求。
甚至在未来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众人在虎牢关前摆开阵势,也就是这种水平的战斗罢了。
既然现有的炮兵已经完全足以填满战线,那张彦只需要在开战之后远远不断的向着前线填充刀盾兵,保证自己的锋线不会轻易溃散,就能够在两军交战之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和那种专门打“保排”的阵容一样,前排的刀盾手负责抵抗对方的锋线,而在敌军密集的地方,后排的炮兵则可以大肆进行输出。
这种作战方式一经鲁肃提出,便迅速受到了包括张彦在内的所有人的认可。
要知道,这也还仅仅只是百人一炮的火炮配置情况下,还远远没有达到正常千人炮兵营该有的火力密度。
未来若是华夏的战场规模变大、作战宽度加深的话,张彦也不需要额外再去招募整只的炮兵队伍,只需要在现有的炮兵营基础上,增加火炮的配置率就可以了。
从百人一炮到五十人一炮、二十人一炮甚至是十人一门火炮,当张彦手底下的炮兵营火炮持有率达到极限时,现有五千人的炮兵就可以支撑起一场赤壁之战级别的顶级战役。
而在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先前负责运输弹药、清理炮膛、配合炮手点火的士兵也对火炮更加熟悉,训练难度要比起新兵小上不少。
截止目前为止,在鲁肃的建议下,整个庐江第三兵马指挥司就是这样一支单纯负责抗线的军团,整体由二十个刀盾手大营组成,目前正在张彦手下诸将的操持下进行着招募和训练。
或许这样一直纯纯的步兵在单独作战时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拥有炮兵的第二兵马指挥司也就是讨逆兵马司,但是在和庐江第一兵马司的配合之下,却可以发挥出四号不弱于后者的力量出来。
更为夸张的是,即便如此,这两万名刀盾手的组建费用也不足讨逆兵马司的二分之一,训练所需的时间更是短到可怕。
从战斗力和适合的战场情况来看,同时拥有火炮的攻坚能力和骑兵机动力的庐江兵马司毫无疑问是进攻的利器,也是在未来诸侯讨董期间,真正的一支庐江的主力部队。
而和庐江兵马司相比,讨逆兵马司并没有骑兵部队,因此在野战时候的机动能力并不出色,甚至沉重的火炮还会拖累这只军队的战场机动性。
适合这支部队的,其实是依据与据点的防守作战,因此在未来张彦带领一众人等北上之时,讨逆兵马司就会被临时从东边调回到皖城进行防守,时刻提防在张彦离开期间,那些原本就已经蠢蠢欲动的山越向庐江发难。
第三十五章新的兵马司
张彦可还记着呢,在当初自己发兵粉碎掉位于潜山的山越之后,糜芳就给自己带来了消息,说丹阳一带的山越正在集结,说不定哪天就会西进侵犯庐江的百姓。
可这尴尬的是,山越这一集结就集结了半年多的时间,从中平五年集结到了中平六年不说,祖郎更是在张彦招募了第二支军队,也就是讨逆兵马司之后没了消息,就好像之前的蠢蠢欲动都不存在一样。
不过对于这种事情张彦也不会因为对方销声匿迹就掉以轻心,在自己未来离开庐江的那段时间,庐江的防务工作肯定是要正常进行的。
至于这庐江的第三兵马指挥司……
不同于两位老大哥一位能冲一位能守,作为小弟的他,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势,可能便是便宜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那这样为什么不干脆将两支军队合并到一起,变成一支三十二步三骑五炮的四万人的军队呢?
其实说到底,就和战场规模一样,这也是当下华夏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所造成的限制。
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袁绍等人,自然是明白一万人打不过两万,十万人打不过一百万的道理的。
可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若是将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堆在一个大营里,那每天消耗的后勤就能直接将这些士兵全部拖死。
再加上火炮等军装的重量本就远大于寻常装备,因此想要让士兵不至于因为补给不足而士气低落,像是现在这样两三万人一支军队,就已经是庐江所能够供养的极限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现在这支第三兵马指挥司就真的没有崛起的机会,只能够作为第一兵马司的附庸存在。等到后面这只军队的战场经验丰富一些,同时张彦手底下的教育资源稍微宽裕起来之后,这支军队便可以像他的两位前辈那样进行改组,成为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强军了。
其实这也算是没办法的事情吧,毕竟当初张彦在刚刚接手庐江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农业城市。
用人话形容,那就是庐江的人口众多,生产力却很底下,教育水平更是处在整个东汉的中下层次水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数去弥补武器装备的缺失,走一种大量征兵的“数量”路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事到如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庐江的人口依旧密集,生产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教育一事,却还迟迟没有任何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