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津、为塘沽祈福!默哀!······)
(今天新增的收藏仍然是6个,总数132。还是那句话,对于高音来说,只要数据每天增长,高音就不会失去信心!感谢朋友们的鼓励与支持!!!)
(从大学生活开始,这本书算是正式走上了轨道,接下来的情节是一波连着一波的,不会再有很长的过渡情节了。)
(好了,不多说了,高音继续码字去。预祝朋友们周末愉快!!!)
——————————
江南地区的“秋老虎”极具威力,都快要到十月份了,申城的气温仍然在30度以上徘徊。
时近中午,烈日当空,行人们全都是挑着树荫下行走。偶尔没有树木遮蔽的地方,人们都是加快步伐,急匆匆地走过。哪像叶梓这样安步当车,漫步在阳光底下,似乎还非常享受的样子。这让经过的路人们,纷纷为之侧目。
德胜里,这是位于申城市中心的一条闹中取静的小街。百年前,这里是申城米市的所在,至今,仍然完好地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
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街,宽度不过五六米,在江南路的北面与之平行,从南河路起自东向西蜿蜒延伸下去。虽然与申城最为热闹繁华的江南路只隔了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但是似乎所有的尘世喧嚣,都被江南路上那些层层耸立的高楼大厦轻易地遮掩掉了。留下的只有这条安详宁静的小街,以及小街上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就连“秋老虎”那仍显狂酷的烈日,在这里,也被小街两侧于半空交汇的道树丛林却于街外。偶尔,会有几缕金黄色的光斑逃过那些繁茂枝叶的阻隔,投射到小街的青石路面上,不过早已不复当初的威力了。
从江南路北转到南河路,没走几步就是德胜里的街口。沿着德胜里一路向西,叶梓来到一处拥有着斑驳院墙的庭院门前,驻足按铃。
庭院门首的牌匾上,是两个墨色脱落得几乎已经隐去的大字:孙府。字体近隶书,工整大气,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门侧的院墙上钉着一块崭新的路牌,上面一行清晰的蓝底白字:德胜里62-64号。
——————————
孙云老师出身的孙氏,乃是申城望族、米市行首。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孙氏于60年代初期,毅然举族南下香江。几十年下来,以往在申城商界呼风唤雨的孙氏一族,现在早已成了明日黄花。这德胜里,便是以往孙氏的祖宅所在。
在申城,孙氏曾拥有几十处房产。南迁香江之后,这些房产当然被全部收归公有。几年前,孙云卸任香江节日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一职,受邀归来执棒改制之后的申城交响乐团。当时,他明确表示今后将在申城定居。运作此事的有关部门对此极为重视。在申城市政府的过问和浦江区政府的斡旋下,德胜里62-64号,这处早已成为区政协办公场所的一小半孙氏祖宅,终于是回到了孙云手里。
祖宅的大部分精华——位于德胜里66号至100号之间的孙家花园,早在60年代就被重新冠以“德胜花园”的名称,作为申城代表性的江南园林之一对外开放了。政府为此向孙云表示了歉意,现状如此,政府方面也是爱莫能助。孙云虽然略感遗憾,但是祖宅精华得以完整保存并且流传下去,这——仍然算是一件好事。
至于遍布于申城各区县的其余几十处房产,这些年来产权变更频繁,各部门扯皮不清,甚至有好几处都早已拆毁,那是没有可能再要回来的了。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孙云无奈,也只能徒呼奈何,就此罢了。
——————————
门铃响过不久,一阵细碎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会儿,边门打开,一张温和的笑脸出现在叶梓面前。
“童老师,今天怎么是您来开门呢?”叶梓跨步走进,一边随手关上边门,一边向着童老师、也就是孙云的夫人童婉如好奇地寻问道。
等叶梓关好院门,童婉如带着叶梓向内走去,同时开心的说道:“张阿姨的媳妇这两天就要生了,我让她回家照顾媳妇去了,听说这次检查下来是个儿子。”
“是吗?那可要恭喜张阿姨了,她可算是盼着了!不过这样一来,这一阵子您可就要辛苦了。李叔不是在家吗,要不让李叔临时照看一下?”
童婉如很喜欢叶梓,待他犹如子侄。叶梓对于童婉如的观感亦是极佳,对她尊重里带着亲近,很是关心。
摇了摇头,童婉如笑道:“没事儿,就几步路。”
叶梓笑笑,也不再劝,跟在童婉如的身后,向前走去。
——————————
此处的孙府是一套建于30年代的西式别墅,当年曾是孙氏的总部所在。一道高高地围墙包围着整个孙府,同时又将孙府与隔壁的孙家花园区分开来。
围墙的内侧,种着几排高大的树木。多数是法国梧桐,偶尔,会有几棵香樟、银杏鹤立其中、卓尔不群。树墙内,是一片修剪整齐的碧绿草坪,以中间的车道为界,分为东西两块。
草坪的东北侧,矗立着一座三层坡顶、褐红色的砖混别墅。
别墅四周的墙壁上,爬墙虎层层叠附,都快要爬到屋顶上面了。别墅的周围用彩色花砖铺地,通向草坪中间的车道,两侧种植有雪松、龙柏等名贵花木。
正对着别墅大门的,是一个小小的喷泉池子,泉水从少女雕像手持的瓦罐中喷涌而出,日夜流淌。池子里的泉水中,几尾红鲤正在欢快的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