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苏里长和大王里长都过世了。
就算如此,也轮不到张硕来当里长吧?和张硕一样,秀姑首先就想到自己家只有四十亩地,村里比他们家地多的有好几家呢。大王里长的大儿子继承了两百亩地,小王里长的儿子也有一百七十多亩地,就算苏里长唯一活着的孙子也有一百二十亩地。
见郭大海和张硕一同进家门,秀姑赶紧上前询问。
郭大海看了一眼张家大院中聚集的一干女妇,她们都露出急切的询问之意,也有一两个家资富饶的不太服气,含笑道:“咱们县太爷知人善任,病愈后经过调查,知道了大哥在洪灾、瘟疫中的所作所为,很是赞赏,说若无大哥,大青山村的损失更大。又听说大哥性情仗义,识文断字,所以县太爷经过深思熟虑后,任命大哥为里长。”
单只识文断字这一项就足以弥补张家地少的缺憾了,更别提张硕颇有仁侠之气,底下百姓赋税徭役皆由里长负责,还要负责排解邻里纠纷,最要紧的就是人品二字。若遇到一个贪婪成性的里长,欺上瞒下,日子本就不好过的百姓只怕更加困苦十倍!
这一番话,他在遇到张硕之前已经跟张里长和村中老少爷们仔细说过了,除了一两户不服气想竞争里长的人家,其他人都很同意,尤其是老人,没人不想要一个好里长。
老人们经历的多,张里长之前的小王里长人品就不好,那时候交的税也多,各样杂税凑在一起,基本上年年都得交一多半的收成,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艰难之极,偏偏小王里长犹不满意,经常在税上再加一层,或者多收杂税,说是衙门让交这么多。
张硕却不是那样的小人,一是现在朝廷赋税减轻了不少,二是朝廷征集民夫都付工钱,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徭役加在百姓身上,这是太、祖皇帝的功绩之一。他们都了解这些政策,张家富足,张硕仁义,又有一位英明神武的县太爷,他们家的儿子读书识字需要好名声,张硕应该不会像沙头村的里长扣着理应给民夫的工钱。
好不容易送走来道喜的家家户户,天色已经晚了,秀姑一边搅动锅里的稠粥,一边瞅着坐在灶台前烧火的张硕,莞尔道:“恭喜了,小张里长大人。”
“媳妇,你可别笑话我,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当好里长。”
张硕挠了挠头,不小心带了一片草叶子沾到头发上,秀姑忙伸手给他拿掉,“大海和张里长不都仔细和你说明了吗?我相信你。如今接连天灾,各处都一样混乱不堪,咱们大青山村百废待兴,你多用点儿心思,一定会做得很好很好。”
“嗯,我一定好好做,让你们娘儿几个过上没人敢打扰的好日子!”
秀姑笑道:“别的我不说了,明儿早上先给我们娘儿几个磨点面是正经事。咱们面缸里的面不多了,米也就够吃几天,还得舂些米。”
做里长是好事,但也不能忘记过日子。
里长虽然是最低级的小官吏,压根就没有品级可言,但是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在县城下面的村落里地位一点都不低,可以说很有地位。
做了里长后,秀姑发现自己家的地位在村里直线上升,出门时奉承的人多了,上门找麻烦的人少了,便是打秋风都不敢张口了。
里长管着赋税、徭役和户籍等,谁愿意得罪里长?更不会没眼色地来找里长家的麻烦。要知道,朝廷官府经常派发徭役下来,惹恼了里长,直接能把自己全家的壮丁都给抽走,而且也能找出五花八门很多徭役,挖沟筑堤是役、押送粮草是役、守门是役、当兵也是役,就算有工钱,百姓也不愿意被抽中,更别说有时候做了工都见不到工钱。不一定是里长扣下工钱,很多时候是上头的官员作祟,大多数时候徭役仍然是免费而沉重的徭役。
这些想法无人不知,张硕心里很明白,他最近很忙,忙着重新清点村中剩余的人口和田地,忙着重新装订户籍丁册等。
除了投奔周举人家的三四十户连人带田地都已经入周举人的名下,村中也有不少人的田地挂在周举人名下,那些人死后田地自然而然就归周举人了。剩下因灾而绝户留下无主的田地只有一百三十七亩四分地,连同房子的地基全部归入公中。
秀姑吃惊地道:“这么说,周家白得了很多地?”怪不得他们家沦落到这步田地,依然高高在上,似乎并无焦虑之色,田地可是百姓的根!
“嗯,不光咱们村,还有别村的村民有地挂在周举人名下,有不少殷实之家,这些人绝户了,地在周举人名下,无法归入公中,没绝户的人有子孙后代但地不在自己名下,向周家要了没要回来,当初都在衙门过了户了,所以周家现今已得一千九百六十七亩。如果周家以后翻脸不认人,就是不把活人的田地店铺归还,那些人也无计可施。”
做了里长该做的事情,张硕很清楚周举人名下的田地,足足有八千六百亩,多得让人骇然,偏偏现在朝廷关于这方面的律例比较混乱,没法制止他这种行为。
这就是将田地店铺挂名于举人的弊端了,过户就是周举人的了,偏偏很多人为了少交税,压根就不想想周举人翻脸后自己家该怎么办。那些曾经投身为奴的人,周家不同意,他们也没办法脱籍,真的闹起来,周家怒了,可以告官说他们是逃奴。
这件事报往衙门,衙门中活着的官吏见到具体的数目,无不吃惊异常,但也没办法解决,最终由掌管各村此事的官吏报给县太爷。
县太爷早对周举人此举不满了,当即要见张硕。
对于张硕,他算是早闻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