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好生起敬:“战前愿意出兵接走平民,可见一片仁心。”
郑经将文书翻到最后几页,那里记载着一种练兵之法:
“父王有感于之前进攻热兰遮的苦战,找出了一个破解这些欧洲棱堡的方法,那就是地下隧道爆。破。”
“他给全军设计了一种新战术。”
“多层火。炮交替掩护进攻,中军枪炮手远程射杀棱堡守卫者,趁守军主力被正面牵制住,挖掘地道进行爆。破。”
说到这里,他神色一黯,轻声说:“当时全军都练习了这种新战术,卓有成效,到四月初,所有准备都已齐全,父王避开风期,整装待发,然后……他就去世了。”
出征之事,自然也就成了遗恨。
“可叹天意不肯成全”,秦良玉在暮色中,飘落了一声叹息,“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她听着郑经的叙述,想象着当年,有一位青年将军披坚执锐,立在海边,遥望远方。
斜阳凝成一线,天地茫茫烽火消沉故垒,这夕照落幕后,又有战舰上许多星星点点的灯火升起,如同煌煌华灯,照亮了征路。
他做好了一切能完成的事,准备也已尽善尽美,只待挥师南下,吊民伐罪。
此战本应该大捷,将吕宋同胞从灾难的深渊里拯救出来。
大明也会获得新的恢复之机,海外厉兵秣马二十年后,再图中原,恢复汉家天下。
奈何世事无常。
奈何命运莫测。
奈何这一生虽倾尽所能,翻越千重险万重山,然而山岳之上,尚有天意高难问,天堑不可攀。
万朝观众也深感惋惜。
不少人都决定,待本位面□□、吕宋的时候,定要给郑成功烧一份书信,慰藉在天之灵。
就算是明以前的朝代也不例外,虽然他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生,但精神都是相通的。
每逢社稷崩塌、天下动荡、外夷入侵,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只身背负青天。
这种人,一般称之为民族脊梁。
将一片英风烈骨、丹心浩气刻入山河,又燃作天上辰星,从此照亮人间千秋万载,夜尽天明。
某些观众,比如辛弃疾,比起拓展海外领地,他更关心北伐恢复故土。
北伐,也是郑成功平生致力的一件事,九死犹未悔,百折而不回。
“愿你安息”,他抬手拂过剑锋,语气低沉地说,“希望终有一日,我能带着你的遗愿打回江北,直至海晏河清。”
江天辽阔,千古唯有碧云叠,长风一声声呼啸,似在应答。
……
秦良玉为了照顾万朝观众,特意拉近镜头,展示了战术图纸,还有相应的火器装备图。
万朝观众照例咔咔一顿狂抄。
虽然不知道啥叫棱堡,但以后我们大秦大汉大宋(战神刘裕的宋)大唐大周大明,等等,攻打欧洲肯定用得上,先记下来再说!
然而,与此同时,欧洲君王就比较毛骨悚然了。
从中世纪时期到步入现代化之前,大半个欧洲几乎都在建设棱堡防卫体系。
复杂的造型和多变的外观,让棱堡可以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火力进攻,同时也因为地形复杂,便于撤退。
长期以来,应对棱堡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围困,困到里面人弹尽粮绝,要么死,要么投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