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泛恺赴楚囊瓦兴师
弱小的桐国胆大妄为,竟敢在一夜之内杀死楚驻桐的全部兵将,公开申明叛楚投吴。然而这却并未激怒楚之君臣,大动干戈,兴师问罪。楚国素来好战,像个斗仗的公鸡,如今为何竟表现得麻木不仁了呢?原来,自从楚昭王得了湛卢宝剑之后,终日沉醉于“有德之君”、“天意使然”之类的赞誉和霸诸侯、王天下的憧憬之中,日渐心高气傲,根本不把吴国放在眼里。况且自古以来,上边松一尺,下边弛一丈,昭王既已轻吴怠己,于是帅不再言兵,将不再运筹,卒不再操练,举国上下弥漫着静谧、安详、和乐的气氛,大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势,只待天赐机宜,灭吴而霸诸侯。
既然吴亡楚兴是天意,在与吴交战中胜败也就与将领们毫无关系,功无奖,罪不罚,弄得臣僚们怨声载道,不再进取,一心只在吃喝玩乐。两年前,子必为楚主将,联越伐吴,直将吴军赶至天目山深处,大军凯旋而还。回师途中,子必做过许多加官晋爵的幻梦,然而回郢都后,不要说幻梦破灭,连个庆功会也不曾开过,弄得他心灰意冷。再看看阎怀远,丢城,毁粮,不仅无罪,反而恩宠有加。思前想后,子必更加怀念孙武的知遇之恩,恨不能立即投于他的麾下。对孙武越怀念,对楚之当权者越憎恨,子必默默地忍受着,耐心地等待时机……
孙子垂钓,投下诱饵,鱼却不肯上钩,这就不得不重新考虑鱼的胃口及饵料的诱惑力。如同医生治病,需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倘连服几剂,不见疗效,就需重诊断,重处方。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望闻问切的诊断,孙子又为患者开了一个新的处方,派一舒鸠(今安徽省舒城)人到楚国去告密。
舒鸠人姚焕吉,自幼饱读诗书,但却终无出仕的机会,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妻室儿女,一家五口,全靠他进山采药糊口,日子过得贫困潦倒。黄鼠狼单咬病鸭子,半年前他进山采药,不慎坠落悬崖,摔断了胫骨,三月来卧床不起,一家人衣食无着。泛恺奉孙元帅之命赴舒鸠物色可派往楚国告密的对象,选中了姚焕吉,征得他本人与眷属的同意,以车载回吴都。孙子与姚焕吉密谈三天三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动得他热泪盈眶,为助孙子成就大业,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交谈中孙子兼试其能,颇为中意,可当此任,于是密授机宜,如此这般地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
为了确保必胜,以防不测,孙子派泛恺偕姚焕吉同行赴楚。赴楚后姚焕吉则变成了伯嚭部下的中级军官,因触犯了伯嚭的切身利益而被打断了腿,囚于死牢,准备三更半夜拖出去,抛到湖里去喂鳖。是一位好心的同僚故意假锁牢门,他方得以死里逃生,免遭灭顶之灾。泛恺则是这位虎口余生的吴国军官的弟弟姚焕祥。乔装打扮之后,先用商车将他们送往楚国,将抵郢都,商车返回,姚焕吉坐上轮椅,弟弟姚焕祥推着轮椅一路乞讨而前。郢都内外,他们目睹了一幕幕悲剧,一场场血战,一个个悲惨的镜头。
荒野里,长街上,逃荒行乞者络绎不绝,或老或小,或男或女,或拖儿带女,或扶老携幼,或三五成群,或孑然一身,俱是面黄肌瘦,形容憔悴,衣衫褴褛,所到之处,瘦骨嶙峋之状塞目,啼饥号寒之声盈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死亡已经不再是可怕的事,因为随时随地都有人冻馁而死,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况且死比活少痛苦,似乎也更安然,更幸福。因而,婴儿死于母亲的怀里,母亲并不垂泪;父母挺尸于中堂,儿女并不嚎哭;小孙孙死于逃荒的箩筐,爷爷并不叹息——人们的神经都已经麻木了。神经麻木,真乃幸事,灾难的人们可以因此减少些痛苦。风沙弥漫的大路上,有一老者在艰难地逆风前进,他拄着拐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步履蹒跚,喘息得上气不接下气。忽然袭来一阵狂风,老人被刮得一头栽倒,几经挣扎,总也爬不起身,死挺挺地躺在道上,任风吹日晒。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少年从这里经过,见地上的老者十分可怜,忙弯腰搀扶。可是他这一躬身的当儿,忽觉天旋地转,也栽倒在地。就这样,一老一少,相枕而卧,死于荒郊,向他们奔来的,是成群结队的野狗和鹰雕,还有并不凶残的乌鸦。一位三十多岁的孕妇,高挺着大肚子,东摇西晃,一步挪不上二指地行进在羊肠小路上,看样子就要临盆分娩了。她已经三天粒米不曾沾唇了,饥肠辘辘,头晕目眩,面前不时地冒金星。腹中饥饿,撑不住身子,加以脚下的路窄而又坑坑洼洼,一阵眩晕袭来,她摔倒在地,就势滚下坡去。临盆之人,哪经受得了这样的折腾,这一摔一滚,她昏厥过去,孩子却哇哇地挣扎于血泊之中。追腥逐臭的鹰犬闻味奔来,食肉饮血,母子即刻丧生,尸骨亦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