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历经14年的抗日 > 第56章 应对之策(第1页)

第56章 应对之策(第1页)

东北是东北军的故乡,也是张学良的故乡,要把九一八聊清楚,就不能避开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

张学良是一个纨绔子弟,号称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出身豪门,生活极为优裕,出过国留过洋,眼界开阔,具有爱国情怀,再加上年纪轻轻就居于高位,形成了潇洒不羁的气质,这点对于女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由于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真正淬炼,很多时候又显得不谙世故,如果张学良仅仅是一个富家浪荡子弟,可能会留下很多美好的传说,可是他身为东北一把手,这就很要命了。

蒋介石混出头,靠的是权谋之术,虽然没有什么战略思维能力,但比张学良还是要强太多了,蒋介石对付不了日本人,但是阴自己人那绝对是绝顶高手。

事实上,蒋介石和张学良对中日实力的差距都非常清楚,他们对日策略也惊人一致,总结起来就是“三不一靠”——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不直接与日本进行外交谈判,依靠国联出面进行仲裁。

因为中日军事经济实力差距太大,所以中国军队在面临日本人进攻时,坚决不抵抗,随便日本人打,反正打也打不赢,这就是军事上不抵抗;等日本人打爽了,打完了,问你服不服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嘴角带血,但是嘴巴一定要硬,表示坚决不服气,这就是外交不屈服;日本人打赢了,肯定是想从中国身上捞取好处,比如要求割地赔款之类的,如果中日单独谈判,肯定面临这个局面,到时候谁签这种合约,谁就是卖国贼,蒋介石张学良好歹有点民族气节,卖国贼是肯定不愿意当的,所以坚决不和日本单独谈判,不给你签约的机会,这就是不直接与日本进行外交谈判。

等日本人打赢了,地盘也占领了,却发现压根就没人理会他,既不求饶也不谈判,这种阿Q精神令日本人非常抓狂。

蒋介石想干啥呢?等待国联出面主持公道。

国联是什么玩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鉴于参战各国实在打的太惨了,战胜的新列强们为了规避以后再次出现这种大规模的人类自相残杀行为,在1920年,在日内瓦成立了这么一个国际组织,负责调解成员国的武装冲突,保卫世界和平。

蒋介石打内战比较内行,奉行的是卑鄙无下限的丛林法则,但是面对世界其他国家时,他的脑袋就有点不够用了,居然天真的相信世界上有公道这种东西存在,希望列强们能够看在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帮中国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张学良这样想觉得还可以理解,毕竟人年轻还没被社会毒打过,蒋介石作为一个老江湖,还相信世界上存在公道,总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把这两个人的底层思维逻辑搞清楚了,再来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931年九月十八日深夜,事变发生后第二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干部会议,集体做出决策“一切听各国裁判”,顾维钧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向国际联盟行政院提出抗议,请求国际联盟召开紧急会议处理这件事情。

9月19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学良表示“昨夜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惟东北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

既然寄希望于会议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那么准备会议资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打仗压根就不在考虑之列,PPT一定要做好,为了在国际联盟召开的会议上占据优势,舆论宣传是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共识,日本人造谣说东北军企图炸毁铁路,那么南京和东北就一定要大力辟谣,找出证据证明日本人说谎,只要拆穿日本人的谎言,在国联的会议桌上战胜日本人,日本军队自然就会撤走,还打什么仗呢?

9月21日,蒋介石从江西剿共前线回到南京,做出特别指示“先行提出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以此时惟有诉诸公理也。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于相当程度,乃出以自卫之行动。”

为了万无一失,9月22日,蒋介石指示张学良将青岛海军全部集结到塘沽,避免与日军发生“万一之意外”,坚决不与日军交战,好让世界各国看清楚,中国真的是受害国,真正做到了打不还手!

蒋介石的好兄弟,当年在日本一起泡妞的戴季陶对此表示怀疑,表示“当时当地军队若竟无一舍死之人,恐外无以启世界对中国之信赖,内无以立后代儿孙之榜样”,这句话是在一针见血,特么的日本人打你都不敢还手,别的国家就是想帮你都找不到借口,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都是一滩烂泥了,谁会扶持你?丢人!

国民党元老邵元冲也对蒋介石打不还手的不抵抗主义表示怀疑“所谓不抵抗者,乃不先向人开火攻击,并非武装军人遇敌来袭击至包围缴械时,犹可束手交械而谓之不抵抗主义者。民族主义,国民精神丧失已尽,安怪异族之长驱,如入无人之境也。”邵元冲这句话说的也很对,别人都来打你了,你还不还手,还谈什么民族主义,把老祖宗的脸都丢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蒋介石的好兄弟和国民党元老都觉得一枪不发实在太丢人,但是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有严重的恐日症,蒋介石觉得中日一旦全面开战,三天之内中国长江流域和沿海所有地区都要完蛋,最富裕的地方都完蛋了,中国就完蛋了,到时候就是想不投降都不行了;张学良坐拥几十万东北军,表示“人家日本人拿一个师来。。。整个我们打不过呀”,可以看得出来,只要日本人吼一声,张学良可能就要吓尿了。

实事求是的说,为什么日本人在九一八以后气焰如此嚣张,号称三个月就可以灭亡中国,与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恐日情绪有很大关系,在这两个人的英明指挥下,东北军一枪不发,日本人几乎毫发无损就占领了整个东北,换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气焰嚣张。

蒋介石虽然对日本人怕的要死,但对共产党却毫不手软,在江西继续剿共大业,执行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9月20日,国民党中央号召“唤起全国国民,努力救国”,在这一条上加了一个前提“危害民族生存之赤匪必须根本铲除!”

9月22日,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国际联盟会议做出决议,中日两国停止战事行动,双方军队退回原防,听候联盟派专员调查裁判,蒋介石大喜过望,觉得抓住了救命稻草,将国家的安全寄托于一个国际组织,实在是可悲,就好比现在的叙利亚一样,联合国下了无数道决议,要求保障叙利亚人民的安全和基本生存权利,有一点点用吗?

9月24日,日本政府对国联表示,中日争端是中日两国的事情,不允许第三方调查,深陷资本主义危机的西方各国压根就没有心思和日本人作对,表示之前的决议有问题,同意中日双方协商解决。

蒋介石开始意识到,国联压根就不靠谱,于是有了第二年淞沪抗战,抛弃了不抵抗主义,开始了有限度的抵抗。

9月25日,绝望的蒋介石甚至一度决定与日本人决一死战“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这次蒋介石下了相当大的决心,他决定把首都迁到西北,将国民党主力往西北调动,准备与日本人决战,甚至把遗书都写好了。

任何时代,青年人都是最热血最爱国的群体,日本入侵东北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东北军不抵抗引起了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9月28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要求抗日,后来又到外交部请愿,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不敢出来见学生,愤怒的学生冲进办公室,直接把王的脑袋开瓢了,头破血流的,场面非常血腥。

9月29日,蒋介石接见学生代表,表示“本席亦抱定与国民共同生死之决心”,但是学生们很直接,光说漂亮话是没用的,见不到国军出击收复失地,学生们就不会善罢甘休,随着时间延长,学生们开始怀疑政府的诚意,在游行时喊口号“反对政府出卖东三省”“打倒卖国政府”等等。

12月15日,北平南下抗日救国团体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示威,蔡元培作为曾经的北大校长,觉得应该可以说服北平来的学生,结果蔡元培接见学生没说上两句话,就被高呼口号的学生打的满脑袋都是包,愤怒的学生将蔡元培在地上拖行了半里,警察费了老大劲才把他救回来。

蒋介石对学生们的爱国行为表示脑袋很大,觉得学生们年轻,容易受到鼓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影响政府正常运转,反而阻碍抗日,自从蒋介石学了耶稣后,看问题基本就是一根筋了,学生们的爱国激情无处释放,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举动,这是因为政府对日妥协的缘故,如果政府改变立场抗日,学生们就会将满腔的热情变成支持政府的巨大动力,蒋介石没学过辩证法,只能钻牛角尖了。

中国民间的抗日热情高涨,搞的日本人心里有点发虚,为了打消蒋介石的抗日念头,日本人决定给蒋介石上点眼药水,1931年10月2日,日本派遣军舰在南京下关江面游行示威,同时威胁南京国民政府,准备派50艘以上的军舰在长江游行,看日本人如此嚣张,蒋介石又开始义愤填膺起来,表示“余决心既定,不论各国态度与国际联会结果如何,为保障国土与公理计,任何牺牲在所不惜。。。余决心统师北上抗日”。

无论蒋介石在日记里如何赌咒发誓要和日本人拼命,最后恐惧还是战胜了冲动,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始终向日本人妥协妥协再妥协,张学良也秉承撤退撤退再撤退的原则,在1932年1月2日,东北军放弃锦州,退回关内。

未放一枪就丧失东北全部领土,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必须要找一个人来背锅才行,当然,这个锅实在太大了,只有两个人有资格背这个锅,分别是蒋介石和张学良,蒋介石老奸巨猾,让张学良的好哥们宋子文前去游说,鼓动张学良主动提出辞职,用以平民愤,蒋介石是张学良的结拜大哥,张学良又有浓厚的江湖习气,毫不犹豫表示替大哥把这个锅背了。

张学良背锅的时候表现的很豪爽,心里其实极其苦涩,在与蒋介石会晤同意辞职回北平的路上,心情极度压抑的张学良一会儿痛哭一会儿狂笑,把随车的司机吓坏了,以为少帅发疯了。

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占领东北居然没费吹灰之力,中国军队几乎都是望风而逃,这极大的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第二年淞沪会战爆发!

九一八事变刺激了蒋介石,他开始认识到国联不是特别靠谱,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开始有限度的抗日。

九一八事变刺激了全体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散成一盘的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的概念开始深深的植根于龙的传人之中!

喜欢14年抗战往事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14年抗战往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