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旧港、福建、交趾粮秣,尽数调往江西、浙江。”
“有缺口就有缺口,总之事情要这样安排。”
在朱由检的话中,浙江和江西粮价上涨已经成为定局,因为两省的缺口是一亿三千万石,而朱由检只调了不到一亿两千万石。
算上路上的火耗,能到两省的也就一亿石。
少了两千万石粮食,那就多出两千万石的缺口,江西、浙江五千万百姓就减少了每年六十二斤的口粮。
面对这种情况,两省粮价上涨是肯定的。
倒是北方,朱由检一口气调动其余所有粮食前往,运抵后的规模还能达到一亿三千万石。
在满足了东北四省的两千万缺口同时,还有近一亿一千万石供山西、陕西、河南的一千七百万百姓吃。
哪怕他们什么都不做,这些粮食也够他们吃两年的,更别提今年他们省内能满足他们大半口粮了。
因此,这批粮食足够三省百姓吃上两年有余,而朱由检这么做,说到底就是为了明年的江南大旱做准备。
在三省粮食够吃的情况下,明年大明朝除三省之外的省份,都可以把粮食运往江南来平抑粮价。
今年江南粮价的上涨,是为了明年江南百姓能活下去。
在毕自严等人看来,这并无不妥,因为近些年来,旱情一直是在北方,北方多储备粮食总归没有坏处。
“移民的事情,要不断地加大力度,户部不要偷懒。”
朱由检将吃空的酥山推到一旁,王承恩见状起身前来收拾,而毕自严也作揖回礼,表示知道了。
“天启通宝发行后,地方衙门的火耗降低了多少?”
朱由检靠在椅子上审视毕自严,毕自严也没有胆怯,他毕恭毕敬的行礼回答:“比起之前,火耗降低了六成左右,新币确实有利收税。”
有面额的新币省去了熔炼为官银的步骤,自然就减少了地方衙门偷吃的机会。
虽然还有一些散银有操作性,但随着新币的不断发行,这种偷拿偷取的现象将会被慢慢杜绝。
不过这也只是一时的,对于想要贪腐的官员来说,他们能想出无数种应对朝廷的办法,对此朱由检也只能查缺补漏。
“殿下,袁次辅之子今早找了下官,说是袁次辅病体难愈,请求致仕。”
朱由检还在想着查缺补漏的事情,毕自严的话却将他拉回了现实。
袁可立要致仕了……这并没有出乎朱由检的预料。
人与人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六十多岁,但袁可立在历史只活到了崇祯六年,也就是天启十三年。
眼下已经是天启十五年了,如果朱由检放袁可立回家修养,或许他还能多活两年,比如眼下的赵南星和叶向高。
如果他执意要让袁可立担任阁臣,继续操劳下去,恐怕袁可立的终点也就在这两年了。
因此,朱由检没有苛刻袁可立,而是转头对收拾的王承恩说道:
“向万岁上疏,批准袁次辅致仕,并加封为睢阳伯,太子太傅。”
不等王承恩应下,朱由检又看向毕自严:“即日起,你担任内阁次辅。”
“那空出来阁臣的位置……”毕自严对自己成为次辅并不意外,他唯一意外的时朱由检对袁可立的加封。
不过他一想到袁可立业领兵,并且和朱由检一起平定了徐鸿儒的叛乱,他便不觉得奇怪了。
他想问的,只是空出来的阁臣位置给谁。
“暂时空着吧,至于吏部尚书的职位……”朱由检沉吟片刻,心里迟迟没有出现合适的人选。
“调范景文接任四川布政使,调李邦华入阁担任吏部尚书。”
毕竟东林党已经无人,孙承宗一个人独木难支,朱由检只能把李邦华调入京城。
好在四川的新政已经尘埃落定,调范景文过去也不会影响什么。
“下官领命……”毕自严见状作揖应下,转身便要离开,而朱由检也没有阻拦他,只是他看着离开后,他才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
“让杨文岳加快对瀛洲的移民实边。”
“奴婢领命……”王承恩心里明了,自家殿下恐怕是想让杨文岳入阁,因此才催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