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澄挂印请辞。
再次在帝都掀起了一阵风浪。
不断有官员上奏弹劾攻讦,试图问罪于他。
然而太子爷却对这些奏章置若罔闻,而且连朝会都不举办了。
这等暧昧莫名的诡异态度,令一众朝臣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又是咋滴了?
怎么又消极怠政了?
终于,临时朝会举行。
群臣见到了满脸疲惫的太子殿下。
那种疲惫,是发自身心的疲惫,两个眼睛都布满了血丝。
“太子殿下,臣弹劾原皇家制造局局长胡元澄,枉顾朝廷律令,直接挂印辞官,臣请按大明律令严惩……”
大理寺卿汤宗施施然出列,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胡元澄。
毕竟此人直接挂印而去,而且还是在新律推行之后,影响太恶劣了。
为正大明律令,汤宗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有了他带头冲锋,不少程朱缙绅也纷纷跟上,叫嚣着要惩处胡元澄。
不说将他打入诏狱,至少也要革除他那官身功名,确保他此生都回不了朝堂!
要知道,官员拥有“官职”和“官身”两种身份。
官职可以调动、可以免除、可以弃职,而官身却相对固定,很难丧失。
比如一个官员去年是县太爷,今年是知府,明年可能就被弹劾罢官,但即便如此他官员的身份也就是官身不会改变。
即使没有官职官帽了,他也依旧拥有不少特权,比如遇官不跪、应讼不跪,可以承揽本地的税收词讼、主持乡间结社和公益事业。
衙役官差们遇到他还是得恭恭敬敬,就连当地州县长官,遇到地方钱粮盗匪文教等大事,也要找这些免职官员商量着解决。
免职官员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在地方上依旧可以作威作福,也是乡野士绅的主体!
这就是官身的重要性!
比如在隋唐之前,入仕的主要标准是血缘、门第等等,一个免职官员的职务没了,但血缘、门第等不会没,还会给他带来特权利益。
而隋唐之后,入仕的主要标准变为了科举功名,一个人只要获得了最低级的功名(秀才),他就在阶级上脱离了“民”的范畴,享有“官”的各种特权。
秀才是不能被打板子的,更不能拘押,除非一级级地办手续,革去他的功名,至于秀才之上的举人贡士乃至官员,那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隋唐之后科举出身的官员,即使被罢免了,功名还在身,还具备官身,就还是官,享有各种特权。
此外,这些官员在任期间搭建的各种关系网络、派系资源,免职后仍然会惠及他,他就一日为官,终身享有特权,不会再跌落为草民。
一朝为官,一生享有特权!
这正是天下学子寒窗苦读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