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几位高层外,几乎没人料到,这成果背后的关键人物竟是来自京航大学的一位年轻人。
“是他啊。。。”
“年纪轻轻就成为首席贡献者,真了不起。。。”
在场的工程师们平时对学术论文兴趣不大,但对于由总公司或国防科工委认可的重大成就,则是心向往之。
能够参与其中并被记录在案,已是莫大的荣耀;而许宁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站在了这样的位置上。
随着议论声渐渐平息,杨知书轻敲桌面,宣布:“鉴于已有先例可循,我支持许宁的方法。至于试飞人选。。。”
“既然计算工作由我承担,那么我也愿意执行这次试飞任务。”许宁坚定地说。这不仅是出于责任感,他还渴望亲身体验战斗机的飞行感受。
“如今的技术条件比过去优越多了,我可以携带相机记录下原型机翅膀上的气流形态。”
以前,像顾永芬这样杰出的研发者只能用望远镜观察,但现在有了高性能相机的帮助,可以更方便地拍摄资料供后续研究使用。
经过简短商议后,杨知书补充道:“我们原则上支持你的提议,但你需要通过空军体检确保身体健康才能进行试飞。”
对此,许宁欣然接受,毕竟在他之前参加空军招募体检时,唯一的小问题是牙齿排列不够整齐。
就这样,一场原定为普通进度汇报会的会议,在许宁的参与下变得格外丰富,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所有试验的具体安排都得到了确认。
会议室内,关于机翼效率的测试安排敲定了。
杨知书声音略带沙哑地说:“常博士和姚博士,请你们带领数字化研发团队尽快完成流场模拟。
至于飞机的事宜,我会联系空军,借用一架歼教7。”
他接着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请继续推进各自的工作。
一旦副翼反效的问题得到确认,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话音刚落,便宣布散会。
随着研讨会落幕,许宁不出所料地被同事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不仅有探讨流体仿真技术的人,还有对新舟60表现出浓厚兴趣的。甚至于,姚美玲与林欧华也受到了不少提问。
直到深夜一点多,三人总算得以离开会议室。
林欧华伸展着僵硬的身体,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只是跟随许宁而受到关注,但他感到十分满足。
但随即,一丝忧虑涌上心头:“常博士,您提到的流场模拟分析,真能够与实际飞行测试的结果相吻合吗?”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林欧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追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即便面对信息获取困难以及技术障碍,他们依旧研读了大量的资料。
然而,由于国家在此领域的起步较晚,即便付出巨大努力也未取得显著突破。
林欧华深知,即便是领先的漂亮国研究者们也无法确保模拟与实际情况完美匹配,仅能在趋势上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