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西汉公元几年 > 第4章 逃奔芒砀山(第1页)

第4章 逃奔芒砀山(第1页)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刘邦)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史记·高祖本纪》

【注:秦朝和汉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一日为元朔,即以当年十月至次年九月为一年,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例如秦王政三十七年,便是公元前211年十月至公元前210年九月。】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1年)十月,已经年近五旬的秦始皇,再次率领大队人马,踏上东巡之路。坐在宽敞且华丽的大车中,秦始皇看着窗外的景色,虽然景色优美,但略显疲惫的秦始皇脸上,却看不出任何喜色。

秦始皇之所以感到不快,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年,他自己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太多不吉利之事,例如象征着君王命陨的“荧惑守心”天象,又如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再如预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又或者广为流传的“东南有天子气”传闻。

十一月,秦始皇的出巡队伍抵达云梦,在这里秦始皇遥祭了葬在九嶷山的舜帝,随后又乘船顺长江而下,游览了籍柯,经过丹阳来到了钱塘,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于是向西绕行一百二十里渡江。之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了禹帝,在海边巨石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

东南行程结束后,秦始皇的队伍开始踏上归途,经过吴地,从江乘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琊。在这里,他命人找来了数年来为自己寻找仙药未果的徐福。面对皇帝的询问,徐福谎称自己在海上遭受到大鱼阻挡,因此一直未能成功。秦始皇遂命人携带弓箭出海,果然见到大鱼,令人将其射杀,后再次命令徐福出海求药,而自己则沿海西行。

不曾想,等队伍行进到平原渡口,始皇帝便病倒了。于是,秦始皇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同时下令取消其他行程,尽快赶回咸阳。于是,车驾队伍加足马力,向咸阳飞奔而去,然而由于用药无果,再加上旅途劳顿,秦始皇的病情日益严重,以致时常陷入昏迷。

到了这一刻,秦始皇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担心自己熬不过这一关的他,在短暂的清醒过来时,召来了兼管皇帝符玺和传达政令的中车府令赵高,让他代拟了一道诏书给远在上郡的公子扶苏,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然而赵高因为与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毅多有不合,竟然将此诏书藏匿了下来。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在车队渡过黄河时,秦始皇再次因病晕倒,后脑不慎撞到了青铜冰鉴上,这次撞击导致秦始皇的病情愈加严重,就此昏迷不醒。

次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幼子胡亥前来探望,发现秦始皇早已去世多时。

君王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丞相李斯担心消息传出,会导致天下大乱,于是封锁消息,将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

这时,赵高找到胡亥,告诉他机不可失,劝他趁机夺取皇帝之位,在说服胡亥之后,赵高又前去寻找丞相李斯。李斯多年辅佐秦始皇,位居丞相统领百官,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赵高明白,想要谋立胡亥,就必须争取到李斯的支持。

赵高找到李斯后,告诉他,“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又说,“丞相是个聪明人,公子扶苏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

李斯出身布衣,如今丞相之位来之不易,他岂能轻易放弃。更何况,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的他,虽与秦始皇意合,但与扶苏理念却多有冲突,如此一来,公子扶苏即位,自己势必要受到排挤,如今的身份地位恐将不保;反之,胡亥多年来在赵高的教授下学习秦律,更倾向于法家思想,自己若是拥立于他,丞相之位才能保全。

想到这里,李斯便同意了赵高的建议。于是,赵高和李斯假托秦始皇遗命,扶助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虽然生前没有立继承人,临终前也未能留下遗诏,但按照宗法制,理应由长子扶苏即位,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幼子,继承顺位极为靠后。正因如此,在决定迎立胡亥之后,赵高和李斯便立即炮制了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公子扶苏自杀而死,蒙恬因怀疑诏书真伪拒不自尽,被囚禁于阳周。

胡亥即位之后,为了稳固皇位,不仅抽调大量民力营建尚未完工的骊山陵墓,以彰显自己的孝道,而且大肆残杀对皇位有威胁的兄弟姐妹和蒙恬、蒙毅兄弟等大臣,而在皇位稳固之后,便又一心沉迷享乐,而将朝政大权完全委托给了赵高。

赵高掌权之后,一方面大肆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不断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另一方面则用尽手段蛊惑讨好秦二世,巩固自己的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秦二世为了贪图享乐,相较于秦始皇更加不惜民力,秦始皇时还会结合各地在籍劳力有计划的抽调,既保证了最大动员能力,又保证了适当的轮休,而胡亥即位之后,为了工程的迅速完工,不仅毫无顾忌的强行摊派,为了达成目的,更是对延期等情况一律实行“轻罪重判”,搞的百姓怨声载道。

一次,刘邦奉命押送县内的徒役前往骊山服役,然而由于朝廷频繁的征调,早已让百姓们不堪忍受,结果很多徒役在出发不久后便逃走了。在秦二世“轻罪重判”的原则下,刘邦心知如此下去,即便自己将剩下的徒役全部押到,也绝对难逃一死,一时间头疼不已。

当押送的队伍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刘邦下令队伍原地休息,然后独自坐在一边喝闷酒,再三权衡之下,刘邦认为既然到了骊山也是死路一条,倒不如就此逃亡,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下定决心后,刘邦将队伍召集起来,对所有人说道,“如今的情形是,就算我们全都到了骊山,由于人数不足,也是难逃一死。与其送死,不如大家都逃命去吧。”

听了刘邦的话,本就不想服役的徒役们顿时一哄而散,只剩下周灶等十几个人,因为无处可去,便决心跟着刘邦一块走。于是,刘邦便带着这十几个人,连夜抄小路向芒砀山中逃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