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半盏儿残酒啥意思 > 第15章 比东北人民更热情的是东北的大炕(第1页)

第15章 比东北人民更热情的是东北的大炕(第1页)

“这玩意儿,可是个宝贝啊,名叫火炕,算是个历史悠久的寝具了。”李昊白缓缓启齿,眉宇间流露出几分得意与自豪之色,“你们可知道,这火炕的渊源,得追溯到那春秋战国时期去。咱们朔燕的先民们,早就懂得利用这火炕来抵挡严寒了。”

众人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却又忍不住连连点头,以示赞叹。

李昊白所言,却非虚妄之谈。《新唐书·高丽传》中确有记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可见在那个时候,隋唐的英勇将士们远征辽东,便已经见识过高句丽百姓家中那类似大炕的设施了。

然而,这火炕的起源之早,却远超《新唐书》所记载的历史。就说近来吧,那些考古学家们在河北保定市徐水县东黑山村的东黑山遗址中,便发现了火炕的古老踪迹。那遗址历经战国、两汉、唐宋直至明清,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真可谓是浩如烟海、丰富至极。

而东黑山遗址中出土的火炕,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早、中期。相较之下,《新唐书》的记载可就要晚上将近一千年了。这足以彰显出咱们老祖宗们的无穷智慧与勤劳精神。在面对那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他们虽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但在谋求生存与保暖之道上,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绞尽脑汁、不懈努力。

只可惜啊,古代车马缓慢,各地百姓之间的经验交流并不频繁。许多民俗风情,往往只有在逃荒或朝廷主持下的人口迁徙中,才得以在异地生根发芽。就如那如今遍布华南地区的客家人吧,他们的祖先,多半是在西晋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狂潮中,从中原一路向南逃难而来的百姓。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极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民风民俗以及以祭祖为核心的独特信仰体系。

而这火炕,虽说出现得极早,但要论及广泛普及嘛,那还得追溯到明清时期了。

说起这李昊白,跟前世那位清心寡欲、如同苦行僧一般的他可真是天壤之别。这一世穿越而来的李子涵可是个信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者呢!他不仅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更是个行动力十足的人儿。想当年在东北求学的那段日子里,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之际,他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大兴安岭东端黑河的旅程!

那时候的黑河啊,户外温度骤降至零下40度!狂风夹杂着暴雪肆虐着整片大地啊!可就是这样的恶劣天气,却没能阻挡住李子涵前行的坚定脚步,他借宿在一户淳朴的农家中,那家的大叔烧炕的手艺,真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躺在那温暖如春的火炕上,他竟热得满头大汗,仿佛置身于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之中!要不是顾及到自已毕竟是借住在别人家里,他真想一把将自已扒个精光然后舒舒服服地钻进那火炕上的被窝里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天昏地暗!

这次在最冷的时节前往黑河的游玩经历,对李子涵来说可谓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尤其是那家的火炕,更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在这平朝将这东北的火炕给复刻出来!让自已让自已的朋友们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都能有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啊不至于受那寒风凛冽之苦。

“你们看啊这就是炉灶、火墙、炕体和烟囱。”他热情地给小伙伴们一一解释着火炕的原理和精巧构造。“有了这个神奇的东西,咱们冬天就可以有效地保温了,买炭的钱都能省下不少呢!”李昊白信心满满地说道,“我啊,准备把我院子里另一间屋子给重新翻修一遍,也安上这样的火炕,到时候,你们来我这住了,也能在那舒舒服服地过个暖冬。”

这句话,可不是他一时脑热、信口开河所说的,他很清楚这些好兄弟日后必定会成为他的得力班底之一,既然是他的班底那他肯定要好好调教、悉心栽培一番才是!起码要教会他们认字读书,最好的话,能把他所学会的那些天文地理、圣人道理以及带兵打仗的学问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而传业授道最好的场所,最好便是这方充满温馨与欢乐的小院子了。

虽然众人对李昊白的话语感到迷茫,如同雾里看花,但他们深知李昊白是个深思熟虑之人,他此刻定在为他们细细筹谋,于是,场内无人出声反对,一片静默中充满了对李昊白的信任与期待。

“嗯……还有什么事情需要考量呢?”李昊白低声自语,仿佛是在与自已内心的思绪对话。他伸手探向一旁陆焕远的衣袖,指尖触碰到了那粗糙的麻布纹理。他细细摩挲,感受着那布料下切碎的干草所带来的刺手感,心中灵光一闪,似乎捕捉到了什么重要的思绪。

追溯历史长河,早在唐太宗的辉煌年代,唐军便以铁骑西征,打通了那条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与遥远的西域各国重新缔结了深厚的联系。有传闻称,在唐军征服高昌国的战役中,他们曾从高昌人的手中获得了珍贵的棉花。

另一说则是,那位名震天下的玄奘法师,在他西行求法途经高昌国时,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法师在取得真经东归之际,便带回了棉花的种子,将其播撒在了中原大地。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尽管棉花在很早的时期便已传入唐朝,但它却始终未能在麻织品和丝织品的璀璨光辉下崭露头角。这其中的缘由,主要归结于当前棉纺行业所面临的两大技术难题以及一重难以逾越的客观困境。

首要之困,便是当今之世,棉花脱籽依旧沿用着古老的手工方式,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极为低下,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正是由于这一难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棉丝、棉布等产品的产量受限,进而引发了第二重困境:此时的人们尚未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生产方法,棉纺织品的经济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同时,也缺乏适宜的纺织工具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最终,这两重困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当前棉花种植面积狭小、棉纺产业难以壮大的客观现实。

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两位人物对棉纺织物的推广居功甚伟:第一人便是宋末元初松江府女科学家黄道婆,她发明的滚轧式脱籽机与三锭纺纱车有效攻克上述第一二重困境,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棉纺工作流程;这第二人,则是第三重困境的破壁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大明草创之后,他便以朝廷法度作为支撑强制推行全国种棉,最终从根本上逆转了不同织物的占比局面。

“有了棉,就有了大钱,能做的事就多了许多。”李昊白喃喃着。“但若想挣快钱,动这方面的心思,太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