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殿内,晨光洒落,殿堂之内却笼罩着一种无形的肃杀。
钟鼓声落下,百官俯身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高正的声音稳重有力,回荡在宽阔的殿堂内。
百官起身,按品级站列两侧,所有人目光中都带着一种庄重与凝重。
刘鹭站在御座前,身着深红色龙袍,眉宇间透着冷峻。
他的声音清晰而威严:“红夷与伊比利亚联军进犯缅甸与南洋。马六甲之战已近,敌方水路兵锋直逼南洋海岸,陆路则雇佣大军绕道缅甸北部,威胁安南道。这一战,事关大夏疆域与国威。朕要听听诸位的计策,如何挫敌?”
他环视群臣,目光锐利:“记住,朕不问敌人的决心,只问你们有何对策。”
殿内一片沉寂。
大夏朝堂内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这次的红夷与伊比利亚联军进犯,不只是缅甸与南洋的问题,而是事关整个帝国存亡的大决战。
自从经历了灭国之祸,旧朝覆灭,国土沦丧,那段深刻的屈辱与痛楚早已烙印在所有大臣的记忆中。
那场灾难不仅仅是疆土的失守,更是对整个帝国体制、文明、乃至精神的一次沉重打击。
昔日的求和派,早已在国难中消散。
曾经那些幻想着通过割地、赔款换取和平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亡国后的牺牲品。他们的土地被掠夺,家眷被俘虏,甚至连生命都被无情剥夺。
灭国的惨痛代价,不仅清洗了那些抱有幻想的求和者,更让所有人认识到一个简单却残酷的真理:
这个世界,强者为尊,和平只能靠刀枪争取。
从那之后,朝堂中再没有人敢以求和为策略,也没有人敢低估任何一次战争的风险。这些经过生死的老臣,和亲历了亡国与复国的后起之秀,都深知一件事:面对敌人的侵略,唯一的选择就是战斗到底。
英吉利与伊比利亚的联军,目标虽是缅甸和南洋,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一战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南洋的控制,决定了大夏的海外命脉。作为海上贸易的核心,南洋是朝廷财政的关键支柱之一。若南洋失守,不仅国库会遭受严重打击,沿海地区也将被暴露在敌人火炮的威胁之下。
缅甸的稳固,则是南疆安稳的屏障。
如果缅甸被敌军占领,他们的兵锋将直接指向安南道和两广地区,整个南疆将陷入战火,草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也将被切断。
这一战,不是为了争取胜利后的荣耀,而是为了避免亡国后的再次崩溃。
首先开口的是户部尚书钱若冰。
他身形瘦削,声音中透着一丝急促:“皇上,南洋水师虽然已在马六甲布防,但敌方舰船数十艘,炮火精良。我军虽有地利,但兵力不足。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调集沿海州府的海防军,补充南洋水师,以确保不失海上主动权。”
他的声音刚落,兵部侍郎陈绍云便冷笑着反驳:“钱尚书所言虽有道理,但沿海州府多是守卫内海的军队,未经远洋之战的洗练。若让他们仓促出战,只怕未战先败。更何况,海上对敌,不仅是兵力堆叠,更是需要精良战船与熟练水军。”
工部尚书李焕然接话道:“陈侍郎所言不无道理,但南洋水师的战船数量已远不及红夷联军。若要稳住马六甲,我工部愿全力以赴,调动人力与资源,加急建造火船,或可一举重创敌方舰队。”
李焕然的话让群臣眼中一亮,然而,工部尚书的发言很快被一名南疆派出的大臣反驳:“李尚书,火船虽强,但从筹备到下水需要时间。敌军水路已近,陆路兵锋也直逼安南道。若无法在短时间内牵制陆军,恐怕缅甸与安南道将全线失守。”
随着南疆问题的引出,讨论的焦点很快转向陆战。
沐廷谦的代表沐将军站出一步,沉声说道:“皇上,缅甸的土邦军阀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抵抗。而安南道虽有我军驻防,但红夷雇佣军六万,其中多为熟悉山地作战的洋兵,战斗力不可小觑。我建议,调动草原精骑南下,以骑兵优势对敌形成震慑。”
这一提议立刻引发争论。吏部尚书高凌皱眉说道:“红夷的雇佣军以火枪队为主,骑兵虽然能形成冲击,但若无侧翼掩护,只怕会陷入敌方的火力网中。而且,草原精骑一旦调离北方,罗刹国若趁机南侵,后果不堪设想。”
殿内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各方意见纷纷,谁也无法轻易说服对方。
“红夷陆军主力集中在缅北,若能以火攻截断他们的补给线,必能瓦解其攻势。”
“火攻虽好,但缅甸地势复杂,雨季将至,是否能如愿,尚未可知。”
“南洋水师若失马六甲,南疆守得再好,也不过是后方空虚。海上才是战场的关键!”
“若忽视缅甸,那敌军便可直接威胁安南道,岂非舍本逐末?”
争论的声音交错而起,朝堂内仿佛战场一般,群臣各执己见,气氛一度胶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鹭轻轻敲了敲御案,声音不大,却如雷霆般震慑人心:“众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朕要的,不是相互否定,而是一个真正可行的方案。敌人不会等着我们争出个结果,朕要听的是,如何以现有之力打破这场僵局。”